美文网首页
阅读札记|多维析读·多向比较——解读古典散文的方法

阅读札记|多维析读·多向比较——解读古典散文的方法

作者: 秋之准备 | 来源:发表于2022-01-26 18:43 被阅读0次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包括两大类: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后者内容较少,包括《世说新语》两则、《卖油翁》《狼》《河中石兽》和古典名著节选《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范进中举》,涵盖了小说的雏形到成熟以至顶峰之作。这些篇目不在课标规定必背必考行列,可见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是古典散文。

    初中所学古典散文分为七类:诸子散文7篇:《论语》十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庄子》二则、《礼记》二则、《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游记类7篇:《桃花源记》《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史传类5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孙权劝学》;书序类4篇:《答谢中书书》《送东阳马生序》《与朱元思书》《诫子书》;论说类2篇:《马说》《爱莲说》;1篇《陋室铭》;1篇《出师表》。其中,史传类后三篇、书序类后两篇课标不要求背诵,属于自读篇目。

    古典散文承载泱泱中华灿烂文化,只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难以领悟精髓。深入感知经典之不朽生命力,需要从篇、段、句、词多个维度细读分析,从多个向度联结比照。

    宏观审视:明确体式规范,辨析类间异同,把握类性特征。

    游记类文章要写景,描述景物之特点,但这不是文章主干。好的游记以特殊的情趣、独特的性灵为主脉。景物之美,大同小异;而不同之情趣,方为文章的灵魂。《小石潭记》的“凄清”,《岳阳楼记》的“忧”,《醉翁亭记》中的“乐”,《记承天寺夜游》的“闲”,是文眼,是文章别样跳动的心。

    史传类文章,记言与记事结合,具有审美和实用相交织的性质。虽为历史,但多渗透史家主观情感价值观,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历史。钱钟书说“古史即诗”。邹忌讽劝齐王,层层比喻说理,以家事喻国事,从具体事实中概括说普遍的、一般性的道理。从论证角度来看,很成功;从真实性来看,有点像寓言。一个国家的兴旺怎么可能靠奖励提建议者就可以实现呢?这样写,可见《战国策》的作者崇尚策士传奇性的口才,神往策士口舌胜雄师的故事。

    论说类文章,在刘勰《文心雕龙》中同属于议论文。从历代经典文章来看,“论”是严谨的议论,而“说”则情理相容。“说”作为一种文体,根本特点是“喻巧而理至”,不直接说理,二十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观点。《马说》要说的议题是“人才总是遭受压抑和摧残”,《爱莲说》要说的是自己喜欢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但这种独特的见解并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莲花菊花牡丹的类比,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得出结论。巧在言说的智慧,动人之处在于情感性、审美性和文学性。而“论”则是比较严格的理性文章,所论皆经国之大业,以全面的论述获得不容置辩的效果。

    古典散文中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规范。表、议、奏等都是呈给皇帝的报告,但是与“论”相比,可以抒发情感。《出师表》《陈情表》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其真情流露;书、序、记大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流,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更直白更具个人情志。《答谢中书》《与朱元思书》在骈体盛行的时风下,能自由调遣骈散抒写个人情怀,没有格式规范,成为经典是必然。

    中观分析:赏读写法章句,细读类中差异,感知个体特点。

    孟子的浩然之气,表现为排比句式和多层次递进式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一口气列举了六个名人的事例,用相同的句式结构加以表达,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说服力: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然后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共同特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顺着这一观点,一连用了七个短句,有严整的排比,参差的递进,构成思绪和语言滔滔不绝的效果。《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的类比推理、正反递进式论述同样充满气势,这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雄辩,就是浩然之气。

    《岳阳楼记》作为看图写话的成功典范,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熠熠生辉,还在于章法的潇洒自如。倡导古文的范仲淹,并不排斥骈文的优点。在《岳阳楼记》三四段,作者用了大量对仗句来描述景物。对仗的好处是可以对景观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概括,使文章显示出雄浑的气势。但过于密集的对仗,会造成感觉的平面滑行,单调而难以深化。范仲淹把骈句和散句结合,让整齐与自由交错,情采和文采交融。

    《醉翁亭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通篇的“……者……也”句式。游记描写景物,以丰富为妙,以词句多彩、多变为宜,这几乎是基本的规范。但是欧阳修似乎不遵守这样的规范。通篇的者也句式,反倒营造出一气呵成的痛快淋漓之感,美景的目不暇接之感,与“乐”的主旨一脉相通。“……者……也”读起来,有一问一答的意味,让人感受到一个过程:先是惊异地发现景物,然后领会、感知;先是感觉的触动,然后是理念的阐释。

    微观品读:揣摩用词炼字,品咂经典美句,领悟微澜精妙

    《小石潭记》写潭水之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用“篁竹”不用“翠竹”,用“佩环”不用“玉环”,为何?“篁竹”有出处,《楚辞·山鬼》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密密的竹林,与经典的诗意和美相联通。同样,佩环是环形的玉佩,一般是女子的饰品,在古典诗歌和散文中都与高贵的身份和美好的品格联系在一起。用“篁竹”“佩环”,给人以美的联想。“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个句子很神奇,四个短句,没有描写,没有形容词,却达到了描写的效果,表现出复杂的水石的形态。而且,给人一种历历在目、应接不暇的美感。如果改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屿嵁岩之态”,就无情趣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与乐是什么关系?有人说,“醉”是表面,“乐”是实质,写醉是为写乐。其实,醉是前提,有醉才有乐。“醉”,才能超越现实,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中。与民同乐,只是想象中的诗意化的政治图景。《醉翁亭记》中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象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通篇写“乐”,通篇也在写“醉”。

    横向比较:多向度联结,在比照中发现美之所在

    同文体比较。同为“说”,《马说》和《师说》就多有不同。前者如刘勰所说,“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辞”,把论述的大问题放在寓言式的千里马的巧喻中,大题小作。而《师说》则带有“论”的特点,是更为严谨的论说文。

    同样是游记散文,白居易的《冷泉亭记》不如《醉翁亭记》脍炙人口,为什么呢?白居易写景: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词句也很精美,然而缺乏超越眼前之景的广度和深度。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并不把景物描绘当作文章的焦点,他更加在意的是理念和想象的飞跃,在神思飞跃中,提升到与民同乐的人生理想境界中。文以境界为胜。

    手法比较。《桃花源记》有多层次的美。其中之一,美在从容自如的心态。这种美,包含在文中朴实无华的从容叙述上。比如,写桃花林一段,“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多概括性叙述,末句算是描写,也没有展开细绘。拿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比较一下: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水汩汩……”数词的夸张,比喻的绚丽,流露出强烈的激情,而陶渊明在语言上回避形容与渲染,不用感叹和夸张,用朴素的语言和平静的心态写景。写人物也是一样。从容不迫,朴素无华,与桃花源没有外在和内心压力的理想境界吻合。

    同人不同文体作品的比较。散文写实,诗歌写志。李白的诗歌中,他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仙人,散文中却俯身低眉乞求官职。柳宗元《江雪》中,孤独的渔翁在寒冷中“钓雪”,一派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与天地浑然一体,享受孤独,沉浸寂静。可是《小石潭记》却写道“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散文中的柳宗元,不能忘情现实中的贬谪孤凄,外物之“乐”仅仅是暂时的,他无法像苏轼那样豁达超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读文本,无论是古典散文还是现代作品,都无外乎宏观、中观、微观逐层析读,以求解读的深度。多向联结比较,意在向宽处延展,把文本放在文体、写法、作者、时代等不同的场域中去审察,以求解读有宽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札记|多维析读·多向比较——解读古典散文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ln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