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从过去的出土文物中,可知牛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甲骨文的“牛”字有两组字形,其一,有如牛身侧面之描摹;其二,为牛首竖角之形,有“V”形鼻状,及侧出一对尖角,字形由繁到简,可以看出文字的演变,进而推演出牡、牝等字形及“牢”字,“牢”字,带有以栏圈畜养牛羊之意。
唐杜佑《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至少昊始驾牛。”可知远在黄帝时期,已知驾牛的技术。到了宋朝,把牧牛引喻成牧心,牧心如牧牛,将初始的农耕文化,转入深层心性素养的提升。宋朝禅宗大师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就以牧牛的十个阶段,比喻人修行的十个历程。
把人的修行调心比喻作放一头牛;管理此心,比作管理一头牛。我们的身体像车子,心像牛。我们在生活中修行,首在炼心,即从“心”开始,先把牛调养好,使牛感觉舒服有精神、很愉快,自然会拉车。如果不管牛,只赶车,便是本末倒置。牧童在牧牛时,手拿棍子,眼睛盯着牛,绳子握得紧紧的,不能让牛放逸,只能吃路边的野草,不能吃田地的庄稼。吃路边的草,就叫作本分草料;吃了田地的庄稼,就叫作犯人苗稼。这个道理,放诸于现代社会,还是非常管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