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类人的良知状态:愚人之知如阴霾天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圣人之知如晴天之日,知的昏暗明亮差别,就是观照能力的差别,反应的是功夫高低。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再次传递给其他人呢?包括自己的孩子、同事、陌生人……
上位者将不合理事加诸于我,为我所厌恶,我绝对不可再将不合理之事加之于下位者。“所恶于上”是指能判断他人行为的对错,这个判断就是你的良知,“毋以使下”是指不要把错误的行为传递给下一位,这就是致良知。良知人人皆有,然而能不能听从良知为人处事,这即是功夫,假如不能唤醒自己的良知,昏暗的良知就不能照见事事物物的本质,因而即便你心中想要做良知之事,也未必做到位,或许做到了小善,耽误了大事。也可理解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都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却做不到勿施于人。比如人人都不喜欢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但自己却喜欢在别人的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假如每个人都能清晰地观照当下的念头,不再传播、复制,而是向周围人表达一份善意,那么这个世界怎么会不更好呢?到底是激发人性之恶还是激发人性之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
我们学习致良知,也能很好地洞察人性,但我们洞察人性不是为了利用人性的恶,而是为了激扬人性的善,激扬人性的光辉,这就是王道。利用人性的恶则是霸道。王道可以天长地久。
如果能在心上本体上有所领悟,那么这些小道也可以掌握它的精妙,也是有价值的,但着迷于此等小道,那就陷逆于其中,小道小术就不能用来成就大事,更不能用来治理天下国家,所以君子不从事小术小道。
【明心净心】
不断付出的同时,心灵品质得以提升,心打开了,能量乃至于智慧随之而来。
“获得爱”让人拥有一份存在感;但“付出爱”才能让人收获一份崇高感乃至价值感。
【今日思考】
你或者身边的人,学习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为了成绩而学习,对学习没兴趣,不知道学习背后到底有什么意义,自己学的很吃力,而且不见成效。如何才能激发一份对学习的持久热爱?
对什么都是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学习上,如果也是这样,学习起来又吃力,没有效果,就如昨天的头条文章一样,这种心存侥幸的心理,学什么都是不会用心的。
该如何激发呢?学习中华文化,练习观照自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