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算是一篇读书笔记吧,内容摘自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文章的大概脉络分为以下几部分
1)提出时间概念
2)设立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3)对目标信息进行筛选,评估
4)投入实践
文章开篇提到梁漱溟先生(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对待时间的态度为“郑重”,也就是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的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避世。正确的做法是:从当下审视过去,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关于未来的看法,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每五年,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也是从一个人生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因此,我们都需要一个五年计划,分阶段去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乔布斯说过,人生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每时,每天,每月,每年,都是生命中的点,连点成线便是我们一生的轨迹。记得最近看过一句话,离成功最近的,往往是曲线,并没有捷径。所以,生活总感觉有些弯弯绕,充满迷茫,纠结,而时间的累加,总会让这些困惑变得明晰或者不重要。
近期未来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远期未来是抽象的,概括的。就好比人生的“远景规划”,是一个方向,具有导向性。近期未来是具体化,情景化,是可实施性强的的规划。在近期规划中,要不断地增加各种挑战的难度。这样,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确实离成功比较近吧。把时间花在高收益,长半衰期,或者低收益,长半衰期的事情上面。因为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假如一直抓的事同一种沙子,那么结果应该不是很差吧。
人总是很贪心,会有很多想实现的事,这样在设立目标时,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信息。如何辨别这些噪音信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从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以此来过滤那些无用的噪音。还有一种“断,舍离”过滤方式,留下权威性的优质信息,不追求当下流行或者过热的信息(即那些通过迎合人们猎奇心态来博取眼球的新闻。
当确立好目标以后,就应该付诸行动。文中给出三种行动模式:阶梯递进式。齐头并进式,暂停悬置式。在我看来,这三种方式可以用在不同的目标上。需要我们好好打基础的目标,循序渐渐是最合适的。并行模式对我来说,可以当做发展兴趣爱好的一种行动方式,尽全力把“消遣型”爱好发展成“生产型”爱好。悬置模式,比较适合换工作,或跳槽期间,先积累一部分财富,然后空出几个月时间去认真学一门本事,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再去重新开始。工作总会自动膨胀,直至填满我们所有的时间。所以,人总是要留出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一辈子都在工作,总要有时间去搁置一下自己忙碌的心。
最后,文章中有很多话值得我们细细推敲。摘录出来几句,希望对有心人有所启发吧。
--改变自己的固化思维方式,对事情进行各种维度化的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评判。
--对待感情: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还是那个很流畅。
--不管你做那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 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知识是一种技能,既是技能,就须时时操练,务必勤加练习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信息,纷扰,保持内心宁静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删减不必要的修饰词
--泛主题阅读方式和主题阅读方式相结合,使知识之间产生关联性。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涉及挑战,增加学习的难度,构建个人难度阶梯,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首先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把时间主要投入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技能。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规则”,在挑战中获得技能的提升和飞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