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市的小吃非常多,据有心人统计,有好几十个品种,有些东西连我这个从小在子长长大的人,都叫不上来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子长的小吃品种多呢?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陕北种植的各种粗粮多,粗粮做饭当然不好吃,为了让家里的人能够即把粗粮消耗掉,又能好吃。所以那些妇女们,就变着花样想方设法制作食品,粗粮细作使自己的小孩和家人能够吃着顺口、好吃。
我记得小时候,那时我们县城居民供应的粗粮多,百分之三十的细粮,还包括近半的小米。麦子或者是白面还不到百分之十。那时包谷面,高粱面太多。顿顿吃粗粮,人们都不想吃。我母亲就想出一个办法,她把白面揉好擀开,再把包谷面包在里面,再把面擀薄,这样就从外面看是白面,吃着也和白面一样好吃 ,我和妹妹弟弟几个都很高兴。当然也就吃的多一些。
所以这种说法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我想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还有近代以来,社会动荡,子长(原来的安定县)人口变化比较大,外来人口几近一多半。这些外来人口,有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来的(原因是义和团后,那些闹义和团的人,为了逃避清廷追捕跑过来。还有日本侵略中国时,跑过来的难民。)也有南方湖南、江浙一带,过来的人(一方面因闹太平天国跑过来的难民,还有为了打击回乱过来的湘军,这些军队在平乱以后,就定居在这里,除了一些人回去外,基本就都没有回去)。
还有就是回乱,安定县损失人口比较多,损失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 人口。
那么有人就会说,陕北其它地方不是和子长一样的地理环境和遭遇吗?这个我不否定。但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和子长紧挨的清涧县,是一个排外比较厉害的地方。地主及富农雇佣雇工必须要本县人,所谓的要知根知底,用着放心,外地人一律不顾用。再到上面榆林周围几个县,地租都比安定高,而且要使用地主的牲畜(牛、驴),必须要花钱,还要喂养牲口草料。而安定的地租要少一至二成,而且借用牲畜,只要喂养草料就行了。而且如果人活套一些,给乡绅花一点钱,乡绅就可以把一些无主之地上报给县衙报备,成为自己的土地。正所以这样安定在清朝末民国初,经济发展很好,特别是瓦窑堡,短短二三十年,就从回乱(瓦窑堡回乱损失人口百分之九十多)后的一个小村子,发展成陕北重镇,比安定县城都大了很多。原来只有散居的居民,不设任何防护,到1912年后就建了二层城墙,1923年又在内城米粮山建了一道城墙,这样就使瓦窑堡成为三道城墙,近一平方公里的小城池。更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交通要道。连新疆的皮革都是经过这里,运往东南各地。同样南方的丝绸也是经过这里运到西边的甘肃、新疆等地。因为外来人口都是来自天南地北,无疑会带来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更是少不了带来的食用方法,以及各地的小吃,和本地的物产及习惯相结合,便产生了很多特色小吃。
今天我们和二家亲戚,跑到街上去吃煎饼。子长的煎饼是陕北有名的小吃,它是用荞麦面做的,煎饼薄如蝉翼,咬嚼十分劲道清爽,而且种类很多,有豆腐干的,有热豆腐的,有条凉菜的,还有小酥肉的。可以吃蒜汤的,有麻辣汁的,还有麻辣肝的。不论大人小孩或者老人都喜欢吃。这几年几家亲戚便经常去街上找地方去用餐,这次你家请了,下次我家请,轮着来不亦乐乎。一个外孙女早就说好,年后煎饼店开业,就请我们去吃煎饼。今天早上她才打通电话,说今天开业,就通知了我们,并开车把我们接去。
当然煎饼店,不光是供应煎饼,还有碗托、年糕、油旋、羊杂碎、羊肉饸烙、羊肉杂(音:ca)面等,数十种食品。
特别是春节吃的食品大多肥腻,来这里吃一顿清爽辛辣美味的荞面类食品,不亦乐乎!更是有几个小孩不时来点小插曲,很是开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4256/8b8ba1b2a9174c3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24256/bd5a81f4d7d90a8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