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余时间我在喜马拉雅FM上运营一个个人电台,说是个人电台实际上是一个众创的电台,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起协作和录制一些声音作品。目前主要作品有李笑来老师《人人都能用英语》有声书以及“学习学习再学习”微信公众号文章音频版。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录制有声书的心得,算是一个知识梳理,同时也希望连接更多的好声音和后制人才。
正式分享之前先说说我和声音录制之间的故事。
从2012年接触到罗辑思维,紧接着微信的流行,我才算是真正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上的社交更加方便,却也更加难以深入。我意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交资源就是要有自己的作品:你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才能和别人去“换”。那个时候还没有个人商业模式这些概念,也没有更多的独立思考。
直到接触到李笑来老师,我的方法论才彻底地大幅度升级,以前很多朦朦胧胧的认知慢慢清晰起来。就好像这个世界还是原来那个样子,但是我带上了眼镜,于是看清楚了。那个时候想明白了最好的个人商业模式就是做那些有复利效应,可以把自己的一份时间贩卖无数次的东西。
我接触笑来老师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不是因为《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而是因为《人人都能用英语》这本书。很多年前就有一个朋友送给过我《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但是我自己因为书名和封面设计不对味而没有去看,一直让它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吃灰。(现在想想好后悔)。后来因为知道了李笑来老师的知笔墨网站,在上面看到了《人人都能用英语》这本书,于是就第一时间读了这本书。(有一个背景要交代一下:我是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ABC,但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即便在陕西这样英语教学资源落后的地区英语习得却异常顺利而快乐,于是英语学习成为我的一个主要标签,也是我注意力的重点。)读了这本书后,里面讲的绝大部分方法和我一路走来的英语学习心得不谋而合,内心很认同,于是也开始给周围的人推荐。
我是听觉型学习者,所以很自然想听这本书的有声书,但是通过搜索后发现全网都没有这本书的有声书,于是冥冥之中觉得it’s a calling. 那个时候已经加了笑来老师的个人微信,于是和他沟通得到了他的授权开始自己录制《人人都能用英语》有声书,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才注册了喜马拉雅的账户,从发朋友圈找小伙伴一起录到后来录制过程中各种复杂又有趣的事情,电台就这样慢慢做起来了,目前粉丝1.9万。
录制声音作品,是因为我觉得它是仅次于写作的可以把自己的一份时间贩卖无数次的方式,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还比写作有优势。怎么讲?因为阅读时只能阅读,而听音频时却还可以做别的事情,也就是说站在用户的角度,声音作品可以帮助用户一份时间两次使用。这是文字无法做到的,也是声音未来更有竞争力的点。与此同时,声音实际上是比文字门槛更低的传播方式,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阅读,更喜欢看视频和听音频。
说完这些理性的分析,关于声音录制我还有难以启齿的感性原因:在过往看过的很多影视作品、听过的音乐还有评书广播里,我都得到过温暖和力量。那些声音就好像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内心迷茫的时候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独。有了它们的陪伴,让我感受到一种希望。所以,我自己也想做一些声音作品给遥远的,未来的不知道遇到什么艰难的事情,在什么地方的有追求,有梦想但是现状不好很绝望的人带去力量和温暖。
接下来开始今天的主题分享,今天的分享会从录音工具、内容选择、后期制作和传播反馈四个方面展开。
1. 录音工具
常见的录音工具有:手机自带的录音机,录音机App和麦克风。
最容易上手的录音工具就是手机自带的录音机,打开就可以开始录,需要注意的细节是不同品牌的手机自带录音机生成的录音文件格式是不同的。iPhone是m4a格式;坚果手机是wav格式;小米手机是MP3……。不同的格式各有利弊,需要提示的是即便是同一种格式,也分高中低三种录制品质,可以在录音机设置里选择。品质越高,生成的音频文件容量就越大。由于很多平台对于单个文件的大小有限制(微信公众号、知识星球等),同时大容量的音频文件在用户使用手机流量时也会耗费更多的流量,所以并不是说音频文件品质越高越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
除了手机自带的录音机,还可以使用一些录音App进行录音,这里主要推荐“喜马拉雅”App。这里推荐“喜马拉雅”App主要是为了在安卓手机上实现录制过程中的实时修改功能。我们在录音的时候基本做不到一气呵成完成录制,而发布的音频却是一个文件,所以有两个解决方法:通过后制剪辑把错误的部分修剪;在录制过程出错时实时修正。iPhone自带的录音机提供了实时修改的功能。大部分安卓手机自带的录音机并没有实时修改的功能,所以针对安卓手机就通过“喜马拉雅”App录音来实现实时修改。
第三种工具就是麦克风。
常见的麦克风分为动圈麦克风和电容麦克风。
动圈麦克风,灵敏度低,频率响应不够宽,可以说是很垃圾;电容麦克风,性能非常强,敏感度高,频率响应宽。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动圈麦克风自身的缺陷却是录音环境不理想时的利器,比如演唱会、大型活动采访以及你家楼上有熊孩子,楼下有装修时,由于动圈麦克风灵敏度低反而可以很好的屏蔽掉这些噪音,同时由于它提供的音色不丰富,反而可以修饰一些平翘舌不分以及嗓音单薄的声音。
电容麦克风的优点却带来了对录音环境的极高要求,简单来说,电容麦克风在高品质录下人声的同时会把声音中的瑕疵和环境噪音也都记录下来。同时它很娇贵怕摔怕潮,需要放在防潮箱里轻拿轻放。
总结一下麦克风的选择:不是越贵越好,而应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条件的。
其他录音小贴士:
1) 要保持录音设备的平稳:麦克风就放在支架上,如果是线控耳麦最好能想办法固定在脸颊附近而不是悬在空中晃荡。目的是保持录音时嘴巴和录音设备的距离不要有明显的变化。
2) 防止喷麦:可以保留与录音设备的距离。使用手机录音时可以用一张湿的至今罩住手机麦克风。
3) 减少房间混响:关门关窗,拉上窗帘,避免瓷砖等高反射的环境。
2. 内容选择
内容为王,好的内容是声音作品的基础。在录制有声书时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干货或者有天然受众基础的内容,这样才能使你的声音作品有机会形成复利效应,做到一次投入无限受益的效果。
1) 版权问题:选择录制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版权问题,能获得作者的授权是最稳妥的做法。如果未获得授权就开始录制,在后期会因为潜在法律风险而导致作品在音频平台下架,从而让声音作品被判死刑,让制作过程中的投入全部损失。
2) 稀缺内容:以《人人都能用英语》为例,由于内容涵盖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所以在录制上难度比纯中文的高很多,于是能录制的人很少,从而使这本书的有声书就变成了有声书世界的稀缺资源。这样的有难度的稀缺内容完成后很容易获得流量是优选的内容。
3) 特定内容:以《盗墓笔记》和《刘大猫的财富之旅》为例,这两个大IP本来就有天然的受众基础,制作它们的有声书是有“票房”保证的聪明之选。
4) 不可录制:有些内容,比如像《精通比特币》这样有大量计算机代码,以及《ps cast》这样有大量截图演示的书不适合做成有声书。
选择好内容,具体到录制的环节,需要做到:
1) 对录制内容非常熟悉,能做到脱稿是最理想的状态。
2) 避免朗读,要有适度感情的讲述。
3) 节奏感和留白。对于声音作品,节奏感和留白(停顿)是提示重点以及让听众更好的通过意群来理解内容的法宝。
4) 饿着肚子站着录。可以买一个谱架用来站着录音,同时录音时要在轻微饥饿时进行,更好的形成胸腹腔共振提升声音质感。
3. 后期制作
好的后期制作会让声音作品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不夸张的说就像抖音的滤镜、瘦脸一样。但是对应的学习成本以及时间精力投入也很大。
简单的格式转化可以使用“格式工厂”,其他的后制需求使用软件Adobe Audition就够了,更多的Adobe Audition使用细节推荐喜马拉雅付费课程:福斯特的《声音后期大神养成攻略》。
面对后制,我的一个心法是:重内功、轻后制。
在“得到”App上听过课程的人应该都会情不自禁到忽略转述师的声音是多么的优质,因为优质到顺其自然的境界,让人竟然可以注意不到它。就好像专栏的音频天然就应该是那样似的。重内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录制有声书要不断提升和挑战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声音潜力,就好像赋予它更多的颜色,从而减少简化声音作品的制作流程。使后制成为锦上添花的非必需项。
4. 传播反馈
作品完成后选择发布平台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环节。选择的原则自然就是流量,比如: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以及知识星球等等。需要提醒的是iPhone内置的podcast实际上也是一个不错的流量入口,而且借助喜马拉雅FM的托管功能可以实现自动更新。
关于反馈,今天要谈一个比较“反直觉”的凶残思路:置之不理。
啊!!有效的反馈对于提升声音作品是很有用的,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对于绝大多数非头部的声音制作者,有效反馈可以不用理睬,为什么呢?因为边际成本大。声音作品完成后,实际上在它上面投入的成本已经完结,剩下的阶段是回收收益的阶段。用户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但在一个中上品质的作品基础上每一份事后投入和提升会花费更多的成本,但是对于提升的用户体验而言,并不能得到收益。站在注意力投资的角度,也更应该把精力投入到新作品上。先完成(保证品质及格),然后在有现金流的情况下再酌情完善。
以上就是我在录制有声书目前的一些心得,讲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同时希望在声音作品上有追求的小伙伴联系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