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妻子做了条鱼,菜呢,还算可口,饭呢。细嚼慢咽也能品出滋味,正在我醉心于体会吃饭的学问的时候,我们家四岁的熊孩子的乱入,打破了我体会吃饭的学术氛围,我儿子两只小手搭在桌子上,翘起小脚看了看盘子里的鱼,转身噔噔噔跑到他妈妈那儿,吞吞吐吐又奶声奶气略带伤感的说道:“鱼被吃了,他妈妈找不到他啦”。那一刻的嘟嘟小嘴和微微皱眉,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心都要融化了。是啊!他找不到妈妈啦。
我们想的是怎么教给孩子什么?
从来没想到过竟然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早已经习惯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的生存法则,所谓的成熟,就是冷眼看待生活中的林林种种,习以为常的看待肉弱强食,再难问出十万个为什么?心中无数的为什么也只停留在“我为什么没升职?我为什么没有加薪?我为什么这么穷?关注点不过是人家有的我为什么没有?”。
失去童真的我们,再难看到阳光时,会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温暖,再难看到天空时,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哇啊!”多么蔚蓝,再难看到满天星辰,会感慨自己的渺小,而敬畏宇宙的深邃浩瀚。
眼与心和,失去童真的我们,也失去了观察到世间勃勃生机的万事万物的存在。我们眼中只有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心中无限膨胀的欲望,眼里再也装不下除此之外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
当我们执着于形而下的物质之上时,我们也将失去如世间万物一样的灵气,也就看不到万物皆有灵。
我们从明白事儿起,慢慢的去变成眼前认为想成为的那个人,慢慢的开始越来越不像自己,从纯真变的世俗,从世俗变的媚俗,又变的趋名逐物。
是我们不懂得内圣外王,?还是不懂得出世心做人,入世心做事?
是我们达不到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孩子没有分别心,人一旦有了分别心,就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欲望不断的分裂膨胀
我们要找的,其实一开始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与生俱来的,自己本来就有。也就是王阳明说的“圣人之学,吾性自足”,所以儒家修身讲究“格物致知”,孔子讲“克己复礼”,老子《道德经》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王阳明讲“致良知”,无非是通过格物、克己、做减法的法无定法,回归到没有为自己私欲而求的本自具足的心之本体。
也许人生真正的圆满,就是不管走了多远的看似弯路,又能回归到貌似的原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