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养人的家伤人最深(一)

最养人的家伤人最深(一)

作者: 周四兒 | 来源:发表于2020-06-23 17:25 被阅读0次
    图源网络

    就像树木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土壤,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供养,成年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一切都奠基与我们在家庭中吸收到了什么样的养分。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一个又一个的“疤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验“重复的伤痛”?
    当家长在咨询室里痛苦着“我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导致他们步入社会经历这么多苦难”的时候,旁边的孩子往往默默坐着并不做声。
    我们应该责难家长的迟钝还是责难孩子的铁石心肠呢?
    我们要像忏悔室的传教士一样听家长的忏悔吗?
    一直滋养着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婴孩长成如今样貌的家庭,为什么会被称为“原生之罪”?
    是家长的错吗?
    因为没有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家长?

    我曾经一直认为,为人父母前需要培训上岗,然后再做父母,但是现在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为人父母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让自己的情感能够自由流淌。
    组建家庭时我们都带着自己的印迹,可能在一个功能本就不完善的家庭成长,从来没有人满足过我们的需求,长大后带着自己的不完整面对世界,内心充满着不信任、恐惧、疑惑、空虚,同时会向外界寻求强烈的安全感,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去寻找机会填补过去的空缺,弥补没有被满足的情感需要,这个过程往往是从他处获得,例如一段情感强烈的亲密关系。
    而我们能给孩子付出的,只能是我们拥有的,可我们原本就没有的,谈何付出?谈何给予?
    因此让家长通过培训去付出关怀与照顾,就像让银行的职员天天数着上亿的资金假象自己就是如此富有一样,过度掏空自己的后果除了肾亏还必然会亏孩子,将前期的付出当成理财投资,等着孩子长大后的回报,于是一边向孩子奉献自己,一边想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才、要好好报答我,不然我就亏死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完整的,不仅形式上有爸爸妈妈孩子的完整,更是精神上相互支持、相互陪伴的完整,然而世界这么大,完美的家庭少之又少,大部分家庭都有着各自的缺失和遗憾,我们认为家庭的情感状态就像自然界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特性一样,属于常态分布,即:非常健康的完美家庭和非常不健康的家庭占总体家庭比例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二家庭,都在正常的亚完美阶段。


    家庭分布

    大部分心理病的产生,就在于成长过程中积淀的不成熟的应对策略上,例如家里面对困难的处理方式、需要陪伴时得到的回应等,这些家庭模式的积淀,导致了我们情感的拥堵,从而产生心理症状和心理疾病。


    给家长做幼儿教育培训时,时常有人问我“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我说“分享的前提是我有足够的,或我不担心因为分享导致我拥有的减少后的心理丧失感”,穷的时候能做到独善其身就已经很伟大了,无法在穷的时候考虑兼济天下,如果一个穷人不停地普济天下,那也是一种病。

    这个例子用来理解情感我觉得也是很合适的:
    如果我们从小得到的情感互动就很少,那么我们拥有的情感资金就少,等我们组建家庭时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匹配到情感资金很少的另一半,包括朋友圈;如果我们从小得到的情感互动很多,就会吸引到同样水准的群体,不局限于家庭组建,包括一切社交圈,俗话说的“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话糙理不糙),这也是大众说社交圈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的原因之一,只是他们没能弄明白,能结交什么样的社交圈,在于我们自身的状态。
    当我们自然地处于情感充沛的环境中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安全,情感会自然流淌,当我们自然地处于情感匮乏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情感也会基于自我保护呈现出习惯性地节制、吝于表现或夸大呈现(反向形成)。
    由此,当我们去养育下一代时,我们能够付出的,也就只有我们拥有的,而不是我们看到别人有而我们本不具备的。强迫自己付出本就匮乏的,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变得“斤斤计较”,最终得不偿失。
    同时,基于我们原本的情感存有程度,当我们的孩子呈现出与我们不一样的状态时,会引发我们的不舒服,于是有了“家教”、“家风”,使一个家庭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最终,孩子被教育成了我们习惯的样子。


    在家庭健康程度的分布图上,我们要理解的是,健康的家庭和不健康的家庭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面对的事件不同,他们也会面临与我们相似的问题,但是他们能够保持健康的原因在于他们会用健康的方式去处理,他们知道如何化解争执和矛盾,知道在面对不同的时候,如何去平衡。

    无论是在健康分布图哪个位置的家庭,都有可能遇到以下状况,有些家庭可能会有多项符合甚至全部符合,有些家庭因为功能性更加完整、健康度更高,遇到的情况就会少些,而我们去审视以下情况的时候,不仅要关注选项,也要关注发生的次数和概率:
    1、身体/情感的虐待和忽视,以及替代性虐待。
    2、完美主义
    3、僵化的规则、生活形态、信仰
    4、对家庭某些特殊情况的保密“不能说的秘密”
    5、无法辨别/表达自身感受
    6、三角化关系(两人沟通时需要第三人传话)
    7、进退两难的处境
    8、无法享乐
    9、非常能忍受不当行为和痛楚
    10、纠结的网状家庭。
    无论是哪种家庭,多少都会遇到以上某些情况,而越是健康的家庭,所遇越少,即便遇到,也有更弹性的应对方式,我们去关注这些项目的时候,一方面用以反思自身,而更多是当情况发生时对自身有所提醒:看,这是曾经的方式,我们现在能不能试着发展新的方式。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些生活习惯,只有当这些习惯开始影响我们和他人的互动,阻碍到家人的发展时,它们才会成为“问题”。
    接下来我会将以上十条用更详细的描述进行呈现,便于大家的理解,也便于我更厘清自身的状态。


    回到题目的《最养人的家伤人最深》,敲下键盘时,我感到左右为难,家庭对一个人的意义过于庞大,既是资源也是责任,是获取爱的源泉,也是流逝爱的根源。
    当我们的家长用尽自己所能将我们养大,而我们却说着“是家伤害了我”,听起来就有些难以面对江东父老。
    而当我们作为家长用尽自己所能将自己的孩子养大,却发现正是我们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产生了创伤体验,这也不可谓是难言之痛,痛心疾首。

    所以我依旧要再次多次地重申:基于我们不可逆转的过往,我们必然在很多时候无法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对孩子的“伤害”,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没有足够的良好体验,这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我们的家长做错了,它们就是这样发生了,我们可以做的是着眼当下,让这种传承终止于自己这代人。
    很多事情,没有对的和错的,只有适合的,有的孩子需要温柔以对,有的孩子需要严厉指引,没有对错,只有因材施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养人的家伤人最深(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eh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