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的是第五十二卦.艮卦,主题是审时度势,适可而止。其实原文我没搞懂,但常听人说的做事要“适可而止”。今天看看历史上的名人是如何做的:
进退的学问在《孙子兵法》中有还:“不以进为进,不以退为退,进中可退,退中可进”。兵法亦可用于处世为人,曾国藩对此别有体悟,他:“审时度势,知进知退,应是造就人生进取的要件。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双慧眼,一种信念和一腔知识和学问。
曾国藩认为,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稳,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这也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学问。
在曾国藩兄弟满门封侯,大功告成之日,本该是静思谦退,保泰持盈的时候,而这时偏偏有些人在势盛之时,头脑发热,让欲望的火焰遮住了双眼,总想再越雷池一步。当时风行一时的“劝进”浪潮,着实给曾国藩出了一道难题。
当曾国藩攻破南京城,宣布太平天国灭亡,曾国藩进入残破不堪的南京城后,全程余烬未熄,颓垣败瓦,满目荒凉,惨不忍睹。
一天晚上,曾国藩亲审李秀成后,进入卧室小憩,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30余人,忽然云集大厅请见大帅。中军向曾国藩报告,曾国藩即问九帅有没有来(九帅即其弟曾国荃),中军回答未见九帅,曾国藩即令立即召见曾国权,曾国权是攻破南京的主将,这天刚好生病,可是主帅召唤,也只好抱病来见。
曾国藩听到曾国荃己到,才整装步入大厅,众将肃立,曾国藩态度很严肃,令大家就座,也不问众将来意,众将见主帅表情如此,也不敢出声。如此相对片刻,曾国藩乃命随员去拿纸笔,随员进以薄书纸,曾国藩命换最好的大红纸,就案挥笔写了一副对联,掷笔起身,一语不发,从容退入后室。
众将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国荃乃趋至书案前,见曾国藩写了14个大字,分两行上下联: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荃读此联时,起初好像很激动,接着有点凄然,最后这是惶然。众将围在郑国荃之后,观读联语,有点头的,有摇头的,有叹气的,有热泪盈眶的,各式各样表情不一,然后曾国荃用黯然的声调对大家宣布说,“大家不要再讲什么了,这件事今后万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九一人担当好了。”
这一段记录了在南京城攻破后,湘军确有拥立曾国藩为帝的一幕,可是这种非常之举是成者为王、败者诛杀九族的危险举动,所以谁也不敢明言说出口,曾国藩明知众将来意也不说破,只用14个字联语作答,相互之间都不点破。
曾国藩的门生彭玉麟,在他署理安徽巡抚、力克安庆后,曾遣人往迎曾国藩,在曾国藩所乘的坐船还未登岸之时,彭玉麟并遣一名心腹差弁,将一封口严密的信送上船来,于是曾国藩便拿着信来到了后舱。但展开信后,见信上并无上下称谓,只有彭玉麟亲笔所写的12个字:
东南半壁无主;
老师岂有意乎?
这时后舱里只有曾国藩的亲信倪人皑,他也看到了这“大逆不道”的12个字,同时见曾国藩面色立变,并急不择言的说:
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的字)他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接着,曾国藩便将信纸搓成一团,咽到了肚里。
当年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达开也曾提醒他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曾国藩黯然不应。
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是晚清有名的理学家,在关键时刻,是进是退,何去何从?他还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今天的我来看,如果当时曾国藩依众将之意,或者兼听门生之音,或许历史又是一番景象。但当事人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他是有自身的考量,我们不好妄加评判是非功过。
智慧金言
人生在世,时空在变,世态也在变,因此人们一定都经历过或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境遇,而每一种境遇的抉择,往往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以后的命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依然是今天人们的行为准则。
本卦以山为象,讲的范围比较广,但其所揭示的基本道理是对事物和时势的一种认识,讲的是君子要自我抑制内心的邪欲和私欲,不要超越本位,心无旁骛。我们知道物欲太盛会使一个人的灵魂变态,永不知足,在精神上也永无宁日,不会快乐。人生的欲望越小,才会越幸福,不属于自己的身外之物,切记不要强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