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评书连载:《闲话三国》(664)

评书连载:《闲话三国》(664)

作者: 文生修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9-28 21:42 被阅读0次
第61回:聚群英蒋干偷书                    中反间蔡张断头(十五)

      传令官回头一看,咦,二人不宣而至,就在此地等候,那省得我多跑了。便道:“二位都督,丞相大帐……”

      “大帐怎样?”

      传令官想,丞相是说“传”,但我不能这样讲的:“丞相大帐有请。”

      “你去回复丞相,咱们在营前等候好久了,随后便来。”这两个家伙今天存心要想讨好一下曹操的,他们唯恐曹操不知道他们的这片诚心,所以特别强调等候好久了。

      传令官答应一声,先进去复命。

      蔡瑁招呼张允:“张大夫请。”

      “蔡都督请。”

      两个小奸你请我请步入大帐。

      曹操听得传令官回复说,蔡、张早已在营前等了长久了,越加觉得可疑。

      心想,名为水军都督,为何不在水营?我还没有传唤,他们怎么已经在陆营门口等候了呢?一定是他们做贼心虚,见蒋干从对江回来,只怕自己与周瑜的机密败露,所以连忙到陆营上来刺探消息,偷听壁脚。

      这是曹操瞎疑了,营门口到中军帐上路隔很远,凭他们顺风耳朵,也听不到帐上的说话。曹操对蒋干看看:现在看来,你方才叫我屏退文武和手下是有道理的,否则或许会被人走漏风声,被二贼闻风脱逃。曹操越想越觉得蔡、张二人心怀鬼胎。

      蔡瑁、张允走进大帐一看,今天大帐上的气氛不比寻常,两人心中一怔,只见丞相怒气冲天,蒋干在旁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

      心想,照丞相这种样子,是否又要找咱们什么岔子?这一阵我们象讨人厌的小孩一样,学得很乖了,没有做错什么事,也没有出过什么纰漏,更没有闯过什么祸呀!为什么丞相要对着我们铁青着脸?

      两人诚惶诚恐地走到丞相虎案之前:“丞相在上,末将蔡瑁有礼。”

      “张允拜见。”

      曹操啊!你应当问一声,“你们是否私通周瑜,企图谋害我的性命?”

      但此时曹操正在火头上,根本没有耐心去问他们,而且他认为真凭实据都在,两人罪证确凿,毫无疑问,他们自己心里也一清二楚,无须对他们多费口舌。

      所以,曹操猛地一拍虎案,楞眉暴目道:“陡——!”

      两旁三班手下:“呼——”

      “蔡瑁、张允二贼,尔等可知罪么?!”

      如果两人反问曹操一句“身犯何罪”,就可以不死。

      因为曹操必然要把这封信丢下去:“什么罪名,尔等自己看来”。

      两人看见这封假信,当然要竭力辩解:“这是周郎的诡计。丞相不信,可以当场核对笔迹。”

      只要笔迹一对,曹操肯定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笔迹与信上的根本不符,就会头脑冷静下来,仔细考虑周瑜写这封信的用意,事情马上可以澄清,二奸可以免死。

      但他们两人偏偏不问,因为他们已经被曹操杀过两次头,都未杀掉,所以也杀出了经验来了。

      他们认为,前者长江交战失利,周瑜夜探我营,又被他逃之夭夭,那两次我们的确是有罪的。但只要有人在旁讨情,我们就不会死。

      何况今天我们没有错处!大概丞相因为蒋干劝降不成,心中怅恨,所以迁怒于人,把我们两个倒楣人来出气。

      我们多问,反而惹他更加生气,不如承认一声“知罪”,两旁文武出来讨讨情,谅必不会有什么大事情的。

      这好象大人管教孩子一样,多打多骂要失去作用的,也不是好办法。这两个小奸就是这样的老皮浓疮了。

      他们自以为聪明、知趣,故而俯首帖耳,一口应承:“末将知罪。”“下官知罪。”

      曹操想,好!既然你们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抵赖不过,所以干脆一口承认。那末没有什么好客气的。“来,将此二贼推出斩了!”

      一声令下,三班手下把两人绳捆索绑,直往大帐外面拖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书连载:《闲话三国》(66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fo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