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起,我便觉得老师是让人难以接近的长者。虽然当初学业不错,有幸做过课代表,与老师的接触不算少,但对于老师的亲切感却一直稀薄。
老师和学生为何总是难以“平起平坐,共享荣华”呢?
如今已荣升长者,对这个问题依然困惑重重,百思不得其解。
一如优异的课代表,我会启发她,多去阅读与写作,可她偏偏爱刷题;又如偏科的理科男,我会引导他以兴趣为起点,培养语文思维,可他只想端居数理化大厦;再如几无基底的后进生,我想让他尝试走近语文天地,可他直接吐槽:语文课了无生趣。
一番拉锯战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修养,是我的努力不够,是学科太难,还是师生离得太远。也许三者兼而有之,又互不妥协吧!
人与人相处本就难,年龄不一的人在一起,如何有愉悦感?无愉悦感的不同年龄的人碰到一起要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共同感受到美好的秘境,更是何其艰难?
那我们能因此就放下吗?不能。
师生不能如亲人般,有休戚与共、血浓于水的亲密感,优异的老师会将自我才能变成魔力,吸引向上的学生,所以老师应是学生的精神领袖。
师生不能如恋人般,有海誓山盟、相敬如宾的归属感,聪明的老师懂得隐藏自己,若即若离,让学生对其永葆向往之心,所以如果可以,老师应是神秘的嘉宾。
师生不能如朋友般,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认同感,包容的老师更会放下身段,安身立命,既在相同的空间,却担负不同的时代使命,所以老师应是学生由学习走向生活的指路人。
让我们师生一起且行且珍惜,像朋友式的恋人一般亲密起来,认同语文的世界同样有快乐的归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