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专注力的话题,我们谈过一次。从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那本书的观点中来,孩子的专注的形成从“好奇”中来。上天给予了每个孩子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心,当跟随好奇心的驱使,孩子去探索、去发现时,也就自然而然沉浸其中,深入下去了。无论是一只蚂蚁,还是一朵鲜花,抑或者只是天空中变幻的云彩……
每一种沉浸其中都是珍贵。
但当我们用成人的观念绑架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其实是掐断了孩子深入其中、专注其间的通道。我们认为那些“没有用”,我们认为那些“耽误时间”,所以应该做些有用的事情,而成人认为的“有用”在孩子那里却变成了无趣。而无趣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既不会专注也不会深入。
有的人会有问题了。既然如此,那就任由孩子一直玩下去吗?难道不学习了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不妨把孩子放在一个成长的轨道中看待这个问题。孩子从三到六岁,再从六岁到八岁,从八岁到十四岁。每个阶段里都隐藏着成长的密码。在最初的三到六岁里,就该给予他们好奇心发展与成长的环境与机会。成人所谓教育的意义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并且提供这样的兴趣以成长的环境。最近火爆的谷爱凌的成长经历中,她提到的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妈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的爱好中,她沉浸其中,她提到:她沉浸其中,同时也不断在过程中寻找,最终她找到了滑雪。事实证明,在面对她寻找的至爱时,她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也创造了滑雪的奇迹。
随着孩子进入小学,所需要做出的调整是平衡学校与家庭活动的时间而已,但留给孩子自己的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甚至弥足珍贵。因为学校的学习是一种普世的学习,并非契合孩子兴趣点。唯有在属于孩子自己空间时,孩子专注其中、深入下去时,孩子在此段时间此种空间中所得到的智慧滋养才会迁移到学习中来,也就是说孩子所谓的“玩”的空间与时间是促进了孩子在学校中学习的发展。
一通百通的道理在于看到“学习”的真相。我们以为只有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属于学习的范畴。殊不知,当孩子面对世界的好奇驱使下的活动才是学习的真相,盯着蚂蚁观察它们的搬运与交流、看着天空中的云彩变幻莫测体会变化与丰富、乐高搭建一座心目中的城堡……这一切的活动里蕴藏着从未知到已知的路径,这旅途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与智慧,而这些只能经由体验,反复的体验,不断地体验中才能获得。
我们以为的补课是补习课本的知识漏洞,其实更应该补习的是这些。唯有体验了这一切,孩子仿佛拥有了“点石成金”的法宝,在未来的学习中不论怎样的内容,只要肯学,都不是问题。但如果没有,那么一些只得走向茫然。
这就是专注的真相。
所以,面对不专注时,我们的再三叮咛是没有效果的,甚至有更大的危害。因为这么做时,一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抗拒“分心”这件事上了。当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如何时,我们就不能全心全意将心力倾注,越是抗拒,越是分心于控制这件事。到头来,适得其反。
真正的专注,是能兼容并蓄地倾听、不分心,也不抗拒,那样的专心毫不费力,却十足专注,沉醉其中。
我们要给自己的心留余,意思是不要随意将观念填满头脑,因为任何观念都有局限,也都是片面。唯有随时给心留有余地,新的内容才能进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