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夏令营真是个有意思的过程,跟随20个孩子同吃同睡同游学,就像是看到了40个成人在努力交织,20个家庭在互相呈现。
每天辗转于不同的场所,看到每个孩子花钱的方式也是各有千秋,值得回味。
1.
每个孩子都拿了100-500美元不等,在7天内花费的方式各有不同。
有的孩子会每到一处买饮料,买薯片,不遗余力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也有的孩子会不断买各种毛茸茸玩具,项链,满足感官需求;
有的孩子会跑到纪念品商店买各类纪念品,想着给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等亲朋好友;
也有孩子在纪念品商店买了好玩的,没走几步已经弄坏丢弃了;
有的孩子会买一些明信片带回家,也有的孩子转了这么多天都觉得没啥值得消费;
有的孩子蠢蠢欲动准备最后一天购买更多带回家,也有的孩子花完了所有的钱准备要借钱了。
有一个孩子,带了300美金和300人民币,其中100美金掉了,其他也全部花完了,问其花费,不知所云,刚出中国海关在机场已经开始人民币买纪念品,但是已经辗转中都遗失了。其中还花50人民币买了室友的一个鸡翅,听的令人有些乍舌。
还有个孩子,带了250美金左右,也在各种零食+纪念品+T恤+护肤品中花费完毕。
还有孩子买了一大包糖果,然后零售给其他小朋友,一来一回挣了10美元。
当然大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其中有个典型的答案:“我不知道花了多少,反正还有很多。”
看到非常多的孩子,不管到哪一站,必定买买买,各各大学的纪念品店,每个停车的便利店,随时随地购物。
当然我们最后一站在奥特莱斯时,更是看到了无数买买买的中国学生,一个一个名牌的购物袋。
2.
财商教育,也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很多孩子,看着他们心安理得地花着父母的钱,真心觉得有些心疼,为他们花费却不自知而心疼,也为父母慷慨解囊却没有教会如何使用而心疼。
财商,通俗点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驾驭和应用金钱的能力。
我不清楚,在夏令营出门之前,家长和孩子有没有聊过如何使用零花钱,尤其是当出国在外,孩子们手握价值不菲的金额,如何来花费还真是一个问题。
智商令你聪明,但不能使你成为富有的人;情商可以帮你寻找财富,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不能维持;只有财商可以为你保存这第一桶金,并使它不断增值。
财商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指导,让他对金钱有一定的规划能力。
世间万物都有其语言,音符是音乐的语言,情绪是心理的语言,记账是金钱的语言。
对待金钱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从小就开始的,很幸运短短7天的相处,看到了孩子们花钱的方式,真的觉得该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3.
我记得和孩子成人都玩过的桌游,不管是青少年版的还是成人版的现金流游戏,尽管是游戏但依然揭示了很多规律。
1.语言:
学习使用金钱的语言记账(理财的基础),孩子们这次出行除了把钱花完的知道花费多少之外,大部分都不知道究竟花了多少钱。在游学中让孩子们记账,有的孩子只会记录纪念品,T恤,零食一共多少钱,分门别类的记账还不会,而记账对于初次拿到大笔金额的孩子很必须呢。
2.思维:
收入-储蓄=支出
大部分人的思维是收入-支出=储蓄
储蓄要优先保证。
孩子们由于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父母给予的零花钱,如果有机会自己可以挣零花钱,那就更好。
让孩子自己决定需要存钱购买什么。如果孩子需要什么东西,必须弄清这样东西值多少钱,要想得到它,必须学会储蓄。
同时就意味着在计划,夏令营之初,计划的零花钱,计划的购物清单,有计划而行之。
和孩子相处的世界,我们把钱分为三部分:储蓄,零花,捐献。
放进储蓄的钱,如同固定资产,不易轻易取出;放进零花的钱,可以自由支配,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放进捐献的钱,用来资助这个世界,帮助需要的人。
3.支出:
必要:生活必需,例如口渴喝水就是必要;当然,对于有的人来说,书本也是必要品。
需要:非生活必需,例如口渴喝饮料就是需要;还有孩子们此次出行给家人朋友们们带的纪念品就属于需要,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想要:想要总体属于满足欲望,很多时候给自己定一个小的目标,通过努力后给自己的奖励 ,对孩子来讲例如一个昂贵的耳机,一个黑科技的无人机,都是属于想要的物品。
4.
在财富的世界,体验才是王道。
零花钱就会给孩子无数体验,提前消费?延迟享受?使用合约?建立信用?
在所有的教育中有两门重要的功课,一门是爱的教育,一门是财商教育。一个关乎活着,一个关乎如何更好地活着。
财商教育并不是帮助孩子做决定,给了孩子零花钱,他就能习得其中的奥妙。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教给他理论,更要创造机会锻炼他,让他自己去经历。
如果我们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一定会有人来取代我们。
花钱,是一门学问,贯穿一生的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