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运营同事拿着运营活动方案问产品经理,该方案在产品层是否可行,功能是否满足了,方案中所提的功能是否可以新增...
术业有专攻,对于产品来说,运营同事制定了方案,我们首先是要实现方案中的需求或者功能,共同促进项目目标的完成。但是我们不能陷入盲目跟着运营活动方案做的节奏。
所以产品必须对运营活动方案整体有个优劣的判断方式。然后才是针对其中包含的需求或功能进行分析和实现。
分析模型一:三位一体
我设计了三位一体的分析模型,方案目的、目标用户、方案内容三者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方案主体。
模型中所涉及的问题实际上对应的就是产品工作中的,用户分析、需求与目的分析、流程分析。

通过模型中的问题验证方案的优劣。
分析模型二:后果前因
从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或者效果反推出促成这些目标和效果需要的条件,判断条件是否满足。

就比如我经常遇到的问题。
运营同事的方案需要做个产品功能,但由于方案没有及早计划,产品技术分析后发现无法在活动预期的时间内上线,这时候就需要找替代方式。
活动方案中设计到的目标用户的基数或者是转换率无法满足方案所计划的预计效果,这时候应该通过拉新或者唤醒等方式提高目标用户基数、通过玩法来提升转换率,然后才有可能达成原方案的目标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