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够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我们接受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我问父母:你尊重孩子的生命吗?你珍惜孩子独立个体,一生仅有一次的人之为人的机会吗?我相信有父母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是,如果我问父母:你愿意让孩子少做题多睡觉,少参加培训班多去户外呢?答案就很难说了。
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没有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生命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生活本身的目的是什么?不管对谁来说,人之为人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你开展了人生的旅程,就会发现,你一生的质量可以用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相乘来看,其实你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长宽高变好,而不是在比较当中超越别人的长宽高。你只能在个体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去做选择,那就是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者是最好的自己,这是整个生命最大的意义,也就是活出自己来。
现在很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要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理想中的模样,或者说活成"邻居家的孩子"的模样;他们要孩子实现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梦想,成为自己的骄傲和荣耀。
大家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热"。谷爱凌在中国的热,本质上是一个教育问题,不是一个体育问题,很 多父母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功利主义的成功,而不是生命的意义,不是每一个生命如何焕发与生俱来的色彩。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功利主义的成分过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过轻,从老师到父母再到全社会,都过于看重成功,教育成了父母心目中通往成功的 桥梁。
要让学生、教师和父母都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首先,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应该让师生和父母都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智慧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 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教学的乐趣。其次,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是身体心灵的完整的统一。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受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天,我们在学校读书,既是受教育,也是过生活,教育与生活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要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千万不能把今天接受教育理解成明天过上幸福生活的手段,教育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幸福,而不是其他。
我们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把成功当作生活的目标,把教育当作手段,是我们对教育生活方向性的误解。
回头看我们的历史,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世俗化的,是通过权力、财富化解身份的焦虑,而不是追求生命本身的意义,不是你过得幸不幸福。我们读《史记》, 你看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威震四海,气势恢宏,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本质上讲的都是 身份的比较。我们先不讨论史书记载的是不是真的,它记载的是刘邦、项羽心目中生命的意义,它也鼓舞着后人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衡量生命的意义,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不能说刘邦、项羽在那个时代说这样的话有什么错,但我们不能用他们那个时代的志向,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激励今天的孩子。这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做的事,
把对孩子的期待当作事实,会让很多人变成不幸福的人, 会让很多孩子的教育生活很不幸福、苦大仇深。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内容的加法,学制的加法,还有文凭的加法,让今天的学生不堪重负,严重内卷。
我相信,父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但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忽略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忽略了生命的减法,陷入了加 法教育的"军备竞赛"。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行的实现活动",幸福的人 "在一生中都合乎完满的德行地活动着,并且充分地享有外在善……一定要 这样地生活下去,直至这样地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