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八、九年前,有次跟我一位老师聊天,老师问:“你为什么总喜欢往外面跑”?(我是一个驴友),我说:“我喜欢自由自在,在城市会有禁锢感,不舒服”,老师笑笑说:“你弄错了这个词的含义,我们不是要什么所谓的自由,而是要追求一种自在”。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自由”与“自在”分开解读的,我就满脸疑惑直愣愣地看着老师……
直到今天,我又听到一位老师讲“随心所欲”与“随欲所欲”,这是我又一次听到如此类似的解读。多年过去才明白,我们一直追求所谓的自由,不过是私欲的释放,而现在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在,依良知之心而行的自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成长,当有过一些经历的时候,便会了解到自己的狭隘,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越学越觉得无知,越看越觉得无见识;能够明白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有了明悟后的大度与宽容,懂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文字背后的彻悟。就像王国维先生讲人生必经三种境界之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同我们寻找内心的寂静,岂不知它就在我们身上,无需外求,只需内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要使生活做减法,适时地将自己清零,如此才可装进新的事物,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不管曾经有多少荣耀在你身上,那也已是过去式,我们也需适时地清除,不沉溺其中,时时不断地修正自己,向内看,如此便不再是拓宽眼界与提升知识和技能,而是追求灵魂的高度。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机会与梦想。由于交通的便捷,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发个愣的功夫你已到达目的地,形成一日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但我们仍需不忘来时路,切记在快速发展中无所适从、在城市徜徉中迷失方向。
朱熹说“保初节易,保晚节难”,当我们站在生命的终点,是否能够为自己的人生盖下一个美丽的落款封印呢?就如同阳明先生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19年7月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