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自清在想起父亲的时候,会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他人生的30年的岁月里,肯定有很多瞬间可以触动他的情思,但是唯独这个“背影”让他久久不能忘记,也让中国的读者有所感怀。我想,这还是源于中国人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父子之间不愿直面的情感。
父亲在自己失业、惨淡的境遇下,见我流泪,还说出“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话,这个感叹号,作者就让我看到了父亲那时面对儿子的强装坚强,想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一副父亲的样子。中国的父亲在子女面前是不能示弱也不习惯于示弱的,40多岁的父亲还要在儿子面前维护自己传统父亲的形象。
以致后面的踌躇再三决定送我,仔细嘱咐茶房,“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格,送“我”上车后拣定座位,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些忙碌的动作显得忙乱又紧张,而且和“我”都不是正面的接触,甚至可以说是缺少交流的,这是不是可以看出中国人交流的情感方式是不正面的,不直接。父亲这种笨拙地看似有些多余的行为,恰好是他无从表达爱的体现。
《背影》一文中,父子间语言的交流自始至终很少。也许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也许就是真实的再现。父亲的话“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写,不要受凉”“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总共四句话,简单直接,有父亲的权威,也包含了做父亲的责任——照顾孩子。四句话里作者只有一处用了感叹号,可见父亲只有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情感是强烈的。这句话前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是他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职责,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后的内心的轻松和自我的安慰。一个中年失业,家境窘困的人,在儿子身上找回了一点尊严。
父亲是不会正面表达情感的,那作为新青年的儿子呢?同样如此。父亲强装坚强,儿子又何尝不是呢?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家庭变故,祖母逝世,本应是他向亲人寻求情感庇护的时候,但我们看到却是一个倔强的儿子。内心对父亲的不满和不认同并没有在他的言行上表露出来,甚至是只有看见父亲的背影后“泪很快地流下来”,“很快”意味着泪早早就聚集在心里了,情感一直得不到宣泄,只有在面对父亲的背影时才敢把泪流下来。但是又“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一个倔强地不愿意让父亲看到自己情绪外露的儿子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背”是背过身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交流,不正面交流。而“影”呢?是指不真切的形象。父亲明明就在身边,但是朱自清更多地是关注到了“影”。这是不是也是他内心情感隐藏的方式呢?随着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逐步模糊,他才敢又流下泪来。朱自清与父亲的这种关系其实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父子,也许代表的是中国式父子的关系。正因为如此父亲的来信,对儿子不着一字关心,只是谈到自己身体的近况,“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忍着膀子疼痛却要给孩子写信保平安的父亲形象。2“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暗含的意思也不过就是父亲老了,希望你回家看看。人到晚年对儿子的那种依恋终于还是表达了出来,可是句句都不是直接的表露。
距离“买橘子”的“背影”已经多年,可是作者也谈到了“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这似乎也是在告诉我们随着年岁增长,儿子对父亲多了理解,多了宽容,但是父子之间情感的表达方式其实并没有改变。
“背影”代表的不仅仅是深沉的父爱,也象征着中国人那种含蓄地不外露的情感表达方式。可是我们都是能明白,却不愿去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