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NO抱怨姐】当我们谈论习惯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NO抱怨姐】当我们谈论习惯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作者: NO抱怨姐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21:53 被阅读0次

    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中大约有45%源于习惯。如果说现在要票选最被认可的三个好习惯,那么爱看书爱思考爱学习得票率最高,大家不会有任何意见。然而特别奇怪的是,从古至今,从鸡汤文到人生哲学,无数的平凡人都试图践行着这三条好习惯,就像翻越三座大山,基本都是溃不成军。

    确实很奇怪,看似特别容易践行的三个习惯,却足足困住了一代又一代人,每个给别人建议的人,都能说到这三个闪闪发光习惯的一个或者几个,可真正能做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于是,已经做到的前辈站出来解释到:知道和做到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战略家也站出来说到:这样含糊的目标根本没有指导性,它并不符合目标制定的细化,具体,可执行和可达成的原则。

    既然如此,就有人率先将这三种习惯换了说法,比如,每天看15分钟书,遇到每件事情都要认真思考,对于不懂的事情要保持好奇心,不懂就问,不懂就查,不懂就学。最终,现实还是给出了最残酷的答案,要跨越的大山依然在那里,很多想要养成习惯的人爬到半山腰,又再次摔下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对自身毫无负面影响的好习惯竟然如此难建立,一个习惯到底是如何才能养成。

    让我们先来看看习惯形成三角

    诱因

    研究表明,人时时刻刻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会调整自身的行为来适应。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人体的基因在大自然残酷的环境下,为了存活下来所做的选择。

    认知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在某种环境/情境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举动。它是大脑帮助我们处理复杂举动的方法之一。用大家都知道的话来说就是条件反射,而这里的诱因就是能让小狗流唾液的铃铛。

    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从而使人们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物。

    因此,任何行为的产生,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是有特定的诱因,也就是某种情境刺激后产生的。无论看起来多么自然的反应,多么迅速的行动,最开始必定有某种诱因的刺激。而对于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一些产品,行动,同样在最初的时候,都有很明显的诱因存在。

    当我们想吃烧烤,或者川菜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喝一罐加多宝预防上火。可在2002年,加多宝公司对 “王老吉”的定位还在摇摆不定,他们不知道是继续王老吉“降火药茶”的定位还是“预防上火饮料”的定位。对于一款老字号王老吉的药茶公司来说,公司的销售业绩已经有1个亿,不错的市场份额。可公司苦于找不到更大的市场机会,在成美营销顾问公司的帮助下,通过对消费者使用场景信息搜集,最终制定出预防上火饮料的定位,一举将市场销售从1个亿变成120个亿。

    这是品牌背后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最初,是谁种下了这颗诱因,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基底神经节,毫不费力的选择购买加多宝。

    冬虫夏草大家都不陌生,印象中是某种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它还和传统滋补品人参,鹿茸共称为“中药三宝”,那时还是以千克20元左右的价格售卖。之后冬虫夏草被重新定位成奢侈保健品,价格瞬间飙升为以克来计算。经过长期的信息传递,到今天,冬虫夏草变成了奢侈保健品的诱因。当人们对保健身体有极高的要求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冬虫夏草,而不是之前和它齐名的人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进到饭店吃饭,到图书馆看书,到卧室想睡觉,这些情境虽然极其自然,可依然是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做出的特定行为。假若我们在图书馆席地而睡,相信自己无法说服自己做这件事情。

    由此可见,诱因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给大脑造成的刺激,直到很久以前,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做后面的动作,甚至都忘记诱因的存在了。加多宝和冬虫夏草的例子告诉我们,诱因就在那里,而且可以改变后重新塑造我们新的反馈行为。那么有了诱因以后,接着会发生什么了?

    渴求

    百度百科对渴求的解释:迫切的要求和追求。用白话来说就是很想要做某件事情

    就像上面吃了上火的食物,产生诱因,接着出现想喝加多宝降火饮料的想法。想用奢侈保健品来养护身子,产生了想买冬虫夏草的渴望。

    这种渴求是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也可能是对难受环境的一种逃离。

    绿巨人浩克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在某种因素,情境的刺激下,他会不受控制全身发绿变得无比强壮。愤怒让他想马上做点儿什么,这就是一种渴求,他想发泄自身的怒火,于是打砸各种汽车,脚踹任何阻挡他的物品。(显然这是笔者梦寐以求的发怒方式,哈哈)

    追星族也同样做着相似的事情,他们迷恋的某个明星,只不过是刺激他们内在对理想自我追求的诱因,他们迷恋的程度越深,就是对自己无法完成的自我渴望更深,为了消除这种感觉,他们必须更加疯狂的追逐,那个代表着他们完美自我的个人,似乎触摸到他们就找到了自己。

    这种欲望,这种冲动,这种逃离,在特定的诱发环境下,让渴求无意识的触发。

    Marry U的婚恋平台曾今发布了一条广告语:又有朋友结婚了,明明你更优秀。一下子戳中了单身们的内心,或者暂时没有遇到合适的另一半无所谓。可是一个还没有自己优秀的人竟然都找到了,让他们在那一刻的刺激下,产生了要找到合适另一半的渴求。

    B.leman内裤想要让男士产生买一条高端内裤的渴求,他们写了这样的文案,“你花了三个晚上、换了五家西餐厅、逛了四个商场、刷爆了两张信用卡、终于约上了女神,眼看已经放倒了车里的座位,最终还是输给了一条底裤”。渴求产生后,接着就到行动了。

    行动

    行动看似是最简单的一环,有了诱因,产生了渴求,行动应该是自然而然。可为什么我们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产生了想看书,想学习和想思考的渴求,大多数时间为什么不能成功了,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巨大的行动成本。常见的几种行动成本是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体力成本和形象成本。

    时间成本

    完成这项行动所需的时间。显然读书,思考和学习都是无限长的时间,短时间基本看不到任何反馈。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受到了诱因的刺激,产生了渴求,也马上做出了改变的行动。可通常这种行动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既然如此,不能把读书改成每天5分钟,甚至1分钟都行,某次在收到刺激以后,告诉自己每天只用5分钟。就能削减时间过长造成的任务难以完成。

    美国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名叫布菲耶的40岁牧羊人,每天在荒山上种1000粒种子。10年后,那些树木长的郁郁葱葱,十分茂盛,整体面积达到乐60平方公里。可他依然坚持耕种,40年后,当他89岁时,他播种的所有种子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这位平凡的伟人就在一天天的积累中完成了神话一样的事业。

    金钱成本

    完成这项行动所需的金钱投入。这点其实是很硬性的指标,在很多时候会直接掐断渴求。我也想要一把没有铁锈味的陶瓷刀,看看钱包,算了,还是买5块钱一把的菜刀吧。

    看到电视上的女明星,个个都是大眼睛,高鼻梁,自己也想变成这样的美女。可是要实施这个行动需要巨大的金钱支撑,若不具备,任凭诱因再频繁,渴求再强烈,都无法到行动的阶段。每个人都渴望过更好的生活,名牌的衣服,高端的包包,奢侈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可是,现实情况就是:没钱,寸步难行。庆幸的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学习,思考以及看书,都不昂贵。

    体力成本

    完成这项行动所需消耗的体力。一个很少运动的胖子,突然在某种诱因导致的渴求下,参加马拉松,心到了,身体却很诚实。正如《不可随意疯狂的这一生》写到的,体质与体力不支的时候,精神与意志将会显得一文不值。

    形象成本

    完成这项行动所收到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通过外界坏境对自身的干涉,达到做某件事情和不做某件事情的目的。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形象成本是正向的,大部分人都会积极去做。而对于某些事情,当带来负面的影响时,就会阻挡他们行动的决心。

    尿不湿最开始推广的时候,主打方便省事。但奇怪的是,对妈妈如此友好的产品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推广失败。经过调查,原来是用了尿不湿的妈妈,会担心被婆婆和老公认为自己很懒,于是放弃使用尿不湿。

    后来尿不湿主打清洁干爽,没有红屁屁,从而带动了尿不湿的市场。

    从习惯养成三角可以看出,任何一种行动的产生都是诱因的刺激,渴求的生成,最终到行动的施行。对于存在的习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虽然都是无意识的瞬间发生,它都是由这三者组成。

    因此,只要分裂的看这三者,割裂它们的关系,就能破坏一个坏习惯。而主动联系这三者,就能建立一个好习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抱怨姐】当我们谈论习惯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uk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