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对于幸福的定义,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认为快乐是幸福的来源,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另外一派可以称为是完善主义:实现自我,精神或者道德上的完善。我个人认为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一个人能真正的快乐,是那种纯粹、纯真的快乐,并感到快乐带来的幸福。很自然的会接受自己、爱自己;有爱的能力、慈悲心、爱这个世界、把其他任何人作为一个生命、一个同类去接受和对待。这样的话,他(她)怎么会不去用一生的努力去推进自己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崇尚的精神、道德和使命的人呢?他的人生成就感之一也会来自于给这个世界带来善(基于整个地球生态范围的善)。
一、内心平静是基础:
伊壁鸠鲁给幸福快乐下的定义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1.基本杜绝内耗的情绪和行为:包括焦虑、烦躁、愤怒、羞愧、自责、自恋、自卑。失眠、暴食、沉迷、缺乏运动、担心未来、后悔过去。这些内耗还影响各方面心里健康、身体健康、习惯养成等。inner voice
2.做事时候专注、聚焦,不分心、也就是大多数的精力用于当前正在经历的事情,活在当下。
3.可以听到自身的声音,包括“使命的召唤”。可以顺畅的得到大自然及人类世界的信息输入。从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别人的思想、感受,到认知社会上的变化和机会。也因此可以排除社会价值取向、其他人的干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方式。
4.可以接受、允许。包括自己的一切,别人的“好”与“不好”,包括对待自己的和与自己实际无关的“好”与“不好”。
5.淡然、坦然的消费观、得失观、生死观。
6. 内心平静有助于跳出自己的主观视角,留意到周围事物的价值。佛 学 里 有 一 个 概 念 叫“痴”。所谓“痴”,就是你心中装着一个情绪,看什么东西都用这个情绪的视角去看,跟这个情绪无关的东西你都视而不见。
二、品德道德是支撑:
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要做个好人,但真正缺失的是为什么要做个好人。不是为了在其他人面前显示得到认同、赞扬,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或者从众(来源于社会压力、社会认同等),也不是一种零和的牺牲--我奉献了一块钱,别人就得了我一块钱,也就是说我就亏了一块钱。
1.让自己更内心平静(和第一点形成良性循环)
2.保证自己做的事业,想达到的目标可以稳固持久。
3.减少内耗和外耗。比如企业主选择不去做灰色的各种关系(行贿),内心就不会害怕“出事”,也不会因为真的“出事”,产生种种额外的不利。这就像闯了红绿灯一样,事后总会担心是不是被电子眼拍了,真的有了罚单,损失钱又产生种种自耗。
三、目标和梦想是驱动力:
因为希望 一生 活得更精彩,达到更多成就,人会不断努力:提高效率、寻找方向、让自己更内心平静(和第一点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不怕重复、坚持、不担心“没有用”,不能直接达到目标,不会急功近利。
四、爱的能力:
爱是共情、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体会别人的动机和用心。
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换位思考、双赢思维。
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评判、不指责。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和环境。
爱是慈心和悲心:看到别人不能够达到上面写的一切,因为别人不懂上面这些对自己做了会使一般人不痛快的事情,对内坦然接受,对外悲天悯人。也包括看到这世界上的各种恶行、不完美的地方。
所以,爱也是从自身做起、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影响这个世界,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