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节,也称“中元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我们那里又将其俗称为“鬼节”、“施孤”,或“亡人节”。有“年小月半大,鬼放三天假”之说,这源于古老的传说,人们相信在这段时间里,新老亡人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探望亲人。
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月半节便是其中之一。但是,月半节与其他节日不一样,这一天不能走亲访友。
从七月十一日开始,家家户户都要迎请祖先亡魂回家,顿顿摆酒食供品奉献,如宴活人,席上鸡鸭鱼肉一应俱全,外盛三碗米饭,摆三只装有白酒或米酒的酒杯,饭碗及盛装各道菜肴的碗上都要放上筷子,称“搁筷子”,让亡魂们能吃上每一道菜。
饭桌上还必须放上所有的“包”。
所谓“包”,就是用白纸将冥币封装成包,封面上指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称谓、名字,所封的包分亲疏关系,封得有大有小,装的冥币及纸元宝也有多有少,大的包为“主包”,多为给自己父母的,其余的包为“客包”,数量根据故去直系亲属的多少而论,多则几十个,少的也有三五个。
祭祀多选在傍晚时分,祭祀开始后家中长辈会带领着晚辈,沐浴更衣,跪在摆上供品的桌前,点燃香烛,叩头参拜,口中默念着祝福的话,也可轻声呼唤亡亲回家过节,然后将杯中的酒向地上撒三滴,将搁的筷子都动一遍,随着燃烧的香烛,袅袅青烟飘向天际,仿佛传递着对亲人的哀思。
从十二日到十五日晚,都是送亡人鬼魂的日子。要把所有供奉的包裹袱纸拿到屋外烧化纸钱,泼水饭。传说,此时“冥府开禁,鬼魂过年”,鬼魂均回各家与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为保证自己所封包能准确传送到亡亲手中,还要烧一些散的冥币,又称“买路钱”,相当于阳间今日的快递费。还要另外烧一些散的冥币给那些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嘱咐他们不要来和我们的亲人们争抢,各拿各的,各自安好。
月半节虽是鬼节,但也是一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祭祀的物品。给故去的亲人们准备金银财宝,纸钱冥币,还要裁剪衣服鞋帽。
傍晚焚烧纸钱时,那跳跃的火焰映照着人们凝重的脸庞,大人们口中念念有词,诉说着对先人的问候与牵挂。还要祈请祖先们护祐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千叮咛万嘱咐的,如果有不听话的小孩跟着跑,一定要把他们打转回来。
虽然这只是一种形式,也是对故去亲人的追思和缅怀,是与亲人在心灵上的一次重逢和对话。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回忆着逝去亲人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温暖的笑容、亲切的话语,此刻都在心头涌现。长辈们讲述着祖先的故事,传承着家族的精神,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何处来,又该往何处去。这种家族的传承,在月半节的氛围中显得尤为浓重珍贵。所以有一句俗话说:“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这种前传后教的礼节,代代延续。
月半节的传统习俗,不仅仅是一种祭祀活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望过去,珍惜当下。在对先人的缅怀中,我们学会感恩,懂得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那柔和的月光似乎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也照亮着故去亲人们回归冥界的路程。我们知道,逝去的亲人虽然已经离开,但他们的爱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而月半节的传统习俗,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生死,让我们的哀思得以安放,让亲情得以延续。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月半节的传统习俗或许逐渐被一些人淡忘。但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家族情怀永远不会消逝。让我们铭记这个特殊的节日,传承其传统习俗,让哀思在岁月中永恒,让亲情在传承中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