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敬子老师的直播,虽然直播以互动为主,分享的内容并不系统化,但是还是有很多信息是很值得思考的。
有人问敬子老师如何走上收纳整理师这个职业的?
敬子老师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家里很乱的人,跟大家一样动不动就要收拾。因为自己日语专业的原因采访到近藤麻利惠老师的助手,这位助手给敬子老师进行了一次整理咨询服务之后,敬子老师整个人就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这次整理颠覆了敬子老师几个本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没接触整理收纳法的时候曾经认为一个人房间乱是一个人的性格,甚至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就是有可能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例如有些人从小特干净, 有些人从小特乱, 结果乱一辈子 ,曾经的她以为这种事儿是不可解的。
后来通过看断舍离,心动整理派的书籍, 发现这个事儿有方法, 只要把方法学会了 ,这个事儿就可解。
同时敬子老师的顾问在帮助她实践的过程中让敬子老师发现这件事远不止整理家务那么简单,也涉及了一个人整体状态,思维方法,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的观念,所以整理是一个比较深入的技能。
好多人认为整理就是扔扔扔,例如逼自己留下三分之一的物品。
其实更重要且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物品不能留的不清楚,也不能扔的不清不楚。
从一个极端从来都不扔走到另一个极端 从来都不扔
目标是要扔的清清楚楚,是逼自己劝自己,因为逼自己扔会反弹,会把扔的东西买回来。
不在乎扔的数量有多少,在乎的是决策的时候有没有想清楚。
扔不掉东西的几个理由:
1.不去处理——反正觉得自己家里放的下就放呗。
2.不清楚的表述:万一有一天要用呢?万一这两个字包含了巨大的可能性,是绝对的不清楚。
3.也许可以给别人呢
4.它真的很贵
5.它是新的诶
6.哎呀我做不了判断 老师你帮我看看要不要扔关于衣柜 为什么我没有一个更大的衣帽间
收纳的几个坑:
1.为什么我没有衣服穿
2.为什么从衣柜里刨出来的衣服看起来很陌生
3.为什么一些东西 不用的时候老在你眼前晃 要用的时候翻不出来
其实收纳不是藏,收纳是正确的定位。收起来也好 ,摊开来也好, 都是可以接受的方法 。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没有主观判断的 ,回避这件事, 不去触碰整理。
tips:
1.不要把衣服分成常用不常用的 ,因为不常用的就会被放箱子里装起来,找地方一放,变成了藏东西。
2.回忆物品是一个品类 ,例如同学录 、老照片 、婚纱……不应该跟现在的书和现在的照片现在的衣服放在一起。应该吧回忆物品整理出来统一放在同一个地方。
3.为什么买了那么多花钱很多,但很少用的东西?其实这个问题要从购买的源头来判断 ,例如旅行时买的物品是与生活中物品的性质有很大不同的。还有为了一次晚宴购买的很贵的“一次性物品”。判断清楚之后可以根据性质来改变行为,例如不再购买穿着频次很低的礼服而是用租借的方式。
4.五个关键点判断什么样的东西应该扔掉?
a.不需要
b.不舒服
c.不合适
d.不心动
e.去年是否用过一次(为啥没用 ?可能不需要、过时 、放的不合适给藏起来了、 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