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由一次茶文化分享活动,梳理了自己这些年来茶香伴我同行的历程。
一边分享一边感慨,感慨时光飞逝,感慨自己终于可以自如绽放。
分享部分内容如下,发布在这里,留作记录。这也是今天的治愈性时刻,成长着,收获着。
爱茶多年,潜心习茶已有八个年头。一路走来,因为机缘巧合,参加过几次茶事比赛。以赛代考,跟着诸多优秀的老师和茶友学习切磋,对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收获到很多温暖和感动。
记得参加华巨臣茶艺大赛总决赛的时候,赛点设在茶博会。
我的茶艺表演一结束,成绩还没出来,有两位逛茶博会的爱茶人看完我的比赛,同时来到后台找我。
一位是四十多岁的知性女子,一位是很年轻的小美女。两人同时表示想加我微信。那姑娘怕我不同意,还赶紧解释道,我不会打扰你的,只是想关注你的生活。
那一瞬间,我特别感动,素昧平生,感动于她们的认可。我们互加好友,彼此关注。
近十年时间过去了,那位女士的孩子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那位姑娘也从青岛去了上海,结了婚,有了美满幸福的家。前段时间,她刚做了妈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她们关注着我,无意间,我也成为了她们生活的见证者。这份奇妙的缘分,正是缘起于茶这片神奇的树叶。
当我成长到可以做老师,做裁判,转换身份近距离再接触茶的时候,对茶和参加比赛的爱茶人又有了不同的认知。换位思考,才会感同身受。
为了追本溯源。这些年,我曾深入茶山,也去过全国各地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寻山问茶访名师。从理论到实操,了解这片叶子是如何经历三次生命而涅槃重生。一如有位茶人所说:
“茶的第一次生命,来自大地母亲。青山绿水,阳光雨露哺育茶叶生长。从一颗种子,生根、发芽、长大,直到叶子从树枝上离开,则是它的第一次生命。
第二次生命,来自制茶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辛勤的汗水,改变了茶叶原形,使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焕发出第二次生命。
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来自茶艺师(泡茶人)。当茶叶放入茶器(茶壶、盖碗、玻璃杯等),通过茶艺师(泡茶人)科学规范的冲泡技艺,使茶叶在水中绽放,散发出阵阵迷人清香。轻轻的品上一口,让人心旷神怡。茶叶与水交融,有了第三次生命。(引号内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侵删。)”
还有一种说法:茶叶有三次生命:
第一次,是它生长在树上的那段时光,土壤、阳光和雨露赋予它们生命;
第二次,是它经制茶人的翻炒、揉捻,涅槃重生;
第三次, 是它经泡茶人以水浸润,舒展身姿。
日本茶道大家千利休曾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除却商业经营,喝茶这件事其实很私人。可繁可简,可雅可俗。我们既可以喝一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茶,也可以喝一盏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诗意茶。
就像作家林清玄说的那样: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茶无定味,适口为珍。当心情准备好了,一茶在手,想怎么喝,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当爱上一杯茶,出去旅行,就不只是看风景、阅读、吃美食、玩儿娱乐项目。还可以行在路上,茶在杯中。
随意找来几张不同年份,与茶同行的照片。一张在苏州的周庄。我们特意找到网红打卡地“三毛茶楼”,临窗坐下,布上随身带的蓝印花布茶席应古镇的景。
点了苏州名茶碧螺春,用自己带的茶具为我对面的女友奉上一盏清茶(那情境,像极了白居易写的: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评弹声声,茶香袅袅,旅行因为有茶变得诗意盎然,有了文化沉淀和厚度。
另外几张分别是在常州的青果巷,云南腾冲高黎贡山茶博园和安徽的屯溪老街。带着茶具去旅行,有茶相伴,整个人又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沿途一边看风景,一边品鉴各地名茶。拍摄下来的照片成为最美的记忆。疫情三年,不便出行,随时随地拿出这些照片翻阅,记忆打开,风景和茶香仿佛就在眼前。
一片树叶落人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茶这片神奇的树叶,因为热爱,所以甘愿沉浸其中,读它千遍也不厌倦。岁月漫漫,不忘初心,一切皆是因为“爱”。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余生,愿与茶相伴,一事极致,足以动人。
2022—10—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