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前夕,杰克琼斯应邀参加第一年“双十一”促销,当时还在美国的绫致时装副总裁Gina对这次活动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在意,然而当日,淘宝销售额最终达5000万元,只杰克琼斯一家就贡献了500万元。三年后,Gina亲自“督战”,杰克琼斯在京东、天猫双平台上荣登男装排行榜榜首。
不过2015年后杰克琼斯逐渐被优衣库、GXG等品牌取代。
当双十一慢慢脱离阿里、成为整个电商的狂欢节,京东此时却不顾投资人和高管的反对,决定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年复一年的烧钱,令外界持续质疑,然而2015年京东双十一销售额高达140%的增长速度,背后代表着狂欢节物流规则的改写和消费者服务体验的升级。
也是在这年,小米高调入驻京东,京东线上渠道的爆发一度令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动荡。
双十一狂欢十年,一个新时代正在取代旧时代。消费潜力的爆发持续印证消费升级的变迁和前景,同时,这背后也是一部中国品牌跌宕起伏的血泪史。
一代“新潮”换“旧潮”
消费升级的漫长变迁中,品牌意识的兴起与回落,映射了消费者典型的心理变化,从崇尚品牌到理性消费,品牌溢价的效应也随之逐渐弱化,由此,大到全球、小到各个类目的品牌格局,浓缩着亿万商家的兴衰。
宏观上看,电商品牌式微、传统品牌在平台扶持下重换生机,本土品牌崛起、渐趋吞食进口品牌的市场地位,两大变化趋势便是这过程最直接的表现,俨然也是零售变革的真实写照。
“双十一”启动后的前五年,女装销售排行榜上茵曼、韩都衣舍依次拿下2013年和2014年的冠军,这些最早遵循电商规则兴起、享受线上红利的新生品牌,可统称为电商品牌,而且他们涉猎各行各业。比如御泥坊,仅仅三年时间便成为美妆领域的领头羊。
但是电商品牌趁传统品牌滞后而起,也决定了传统品牌重视线上渠道后,他们的先发优势要让位于更有品质保障的后者。这一衰落过程可谓急速,到2016年女装Top10中,仅剩韩都衣舍和裂帛,再到2017年状况更加惨淡,只有韩都衣舍一家孤独支撑。与此同时,美妆品牌排名前五名均为国外品牌,而第一批的电商品牌已经难觅踪迹。
进口品牌在2015年海淘元年起势,尽管在母婴、美妆等个别领域,欧美日韩品牌依旧受国人偏爱,但他们霸占国内市场的情形早已成了过去式。
从电商角度,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京东,国产品牌在过去五年中奠定自己的基础地位,个人数码产品和个人护理品是最先开始爆发的行业。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品牌占个人数码产品43%的市场份额,而2017年则升至63%;在个人护理品市场,2012年国产品牌为61%,2017年则提高到76%。
因当年自建物流的一意孤行,京东在电商品牌的繁荣时代并未占得先机,而多年后却借此跨越了国产品牌取代进口品牌的鸿沟。
时至今日,国潮崛起带给京东的行业优势依然在持续增强。今年双十一当天,电脑数码、通讯和家电品类中,售价6000元以上手机的销售额同比180%;大容量嵌入式洗碗机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创维、TCL等品牌的全面屏电视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以上。除带电品类的主战场,京东居家生活事业部当天仅用1分14秒销售额就破亿,家装建材、家具、家居日用、鲜花礼品艺术品的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皆在200%以上。
三浦展把消费社会划分为四个时代,我国将长期处于第三消费时代向第四消费时代的过渡期,线下渠道和场景越发受到重视,传统的、国产的品牌可能就越加剧渗透。
传统品牌“向死而生”,电商平台“向生而死”
双十一每年数字的攀升,一面是电商及电商品牌欣喜若狂,一面是实体零售“惶惶不可终日”,2012年中粮集团终于发出一句肺腑之言:“传统品牌再不做电商将无商可言”。
这是一次具有预判价值的反思,他们认为电商平台不足以养活过多超十亿的大品牌,只能把有限的流量给大品牌,由此721定律同样适用于品牌电商。同时品牌的生命周期正因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而被大大缩短,成就一个全球性的品牌也就三年的时间,但是一个品牌从全球第一变成死掉也许只要一年的时间。
如今这些推测都在一一用事实验证。
传统企业或品牌拥抱电商大体经历两个阶段,2012年前后的反思促使传统品牌前仆后继奔向线上化,但可惜的是,大多数都在交了一笔高昂的学费后惨淡收场。直至2015年,各大平台积极拉拢知名传统品牌入驻,所有资源都倾斜至此,由此造成电商品牌从发展高峰跌落,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品牌强势而起。
比如京东,2015年第四季度,宝洁升级与京东商城战略合作,旗下SK-II携全系产品入驻京东自营平台;日本乐天在京东全球购上开设官方旗舰店进行试运营;京东与李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特定区域为李宁提供产品到门店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
电商平台为传统品牌带去的不只是资源倾斜,更关键的是电商思维,这也是最开始传统品牌线上化失败所缺乏的因素。
具体到电商思维的表现形式,一是产品定位,二是营销包装,在电商变革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过程中,传统品牌原有的销售策略或定位很大程度上要适时而变,在这点上,电商平台的品牌赋能尤为关键。
以传统老字号品牌百雀羚为例,从2010年进入电商市场,百雀羚和京东进行了长期的密切合作,京东的大数据为其销售策略和产品设计、生产环节提供支持。首先,通过京东大数据,快速了解到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推动产品方案的调整。其次,在产品的设计、生产环节中,百雀羚根据京东大数据中描述的消费者特性,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产品的组合套装。
在京东的报告中,百雀羚等传统品牌被归为“发展升级型品牌”,如今占据着国内消费品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未来消费趋势的变化或将继续推动他们发展升级。
回顾这十年,传统品牌和电商平台从不是相背而行,前者曾试图抛开实体负累、轰轰烈烈涌向电商,造就一曲“向死而生”的悲歌,而后者以电商品牌的死亡或牺牲,换回脱虚向实的新生,也正是“向生而死”。
双线融合,消费和品牌的新进化
2016年“无界零售”、“新零售”、以及“智慧零售”等新概念的提出,对传统零售有着跨越性的意义,具有线下运营优势的传统品牌不再是依赖电商赋能而升级,而是成为电商平台全渠道融合的依赖。
这点在今年的双十一活动中尤为明显,因为线下门店的参与规模达到历史空前。比如京东,联合上千品牌、60万家门店,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场景,这其中包括京东之家、京东便利店、京东X未来餐厅、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等创新业态,以及京东与曲美、红豆、五星电器等众多品牌合作的创新门店。天猫、苏宁同样扩大了线下门店覆盖的生活场景。
从电商角度看,这无疑是双线融合的进一步试水,而从品牌的角度看,联合数以百万的线下店,形成的网络渠道实则是在重塑品牌空间,或将掀起又一轮品牌变迁,尤其是对中小品牌而言。
以不同形态的线下零售为例。商超是离消费者生活最近的零售业态,2017年6月亚马逊宣布以137亿美元现金收购全食超市,掀起了电商巨头整合实体零售商的高潮,随后国内互联网巨头各自圈地、热闹非凡。不过对比亚马逊和全食超市的典型案例,国内可比性较强的是京东-沃尔玛模式。
作为中国首个零售商超全渠道融合发展的样板,京东-沃尔玛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以及众多零售科技的运用,实现消费者到店体验的优化。
比如数字化的创新升级,以小程序+会员卡为核心,在线下用进店、逛店中的扫码以及结账过程中的触点,获得大量会员沉淀,并结合社交玩法全方位链接会员并提升会员黏性。再者,借助京东的智能供应链,同时基于即时消费进行场景融合,在这点上,京东到家和沃尔玛的尝试已经有所体现。
而且这也可以扩大到商超以外的各类线下门店,像曲美京东之家,提供了150个合作品牌的30000种家居家装相关产品,还推出选品、设计、采购、装修一体的C2B定制服务。
如果说传统品牌线上化、电商品牌走到线下,是零售渠道一致化的写照,如今伴随着渠道以外的环节逐渐被打通,纯粹的传统零售、传统品牌早已不复存在,他们已经迈入新的进化历程。依京东的理念,就是“无界零售”,它代指打破场景界线、货物界线、人企界线的消费阶段。
目前京东在“无界零售”已有所布局,京X计划通过京东与头部媒体深入合作,进行数据打通、场景打通,触达互联网用户,同时也赋能品牌商,而7Fresh是京东“无界零售”的排头兵,意在打造超市、餐馆、电商一体的线下体验店。
“无界零售”的实现,受消费理念的变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双重驱动,当零售的界限逐渐被突破,国内的品牌局势或许又是另一番局面。
十年双十一将中国品牌拼杀和更迭的过程浓缩在一个排行榜上,而下个十年或将是双线的共同繁盛。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