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贝克街221号齐名的应该是查令十字街84号了。一个响当当的地址,据说是爱书人的接头暗号。
这本书不厚,我翻开来的时候是夜晚近11点的时候,想着看累了就直接倒头睡去,没想到居然看完了也没舍得睡。
故事始于1949年的10月,一个无法忍受纽约昂贵书价和不堪新书的穷作家向大洋彼岸发出了购书信。“难道纽约就没有人读英国文学吗?”海伦.汉芙气急败坏地在纽约书店大吼。FPD以英国绅士友好口吻的回信让故事正式拉开了帷幕。除了两人的信件,旧书店里的其他职员和FPD的家人后来也加入与海伦.汉芙的信件往来。
海伦一直心心念念想到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与这书店里的人们真正地见上一面,却直到弗兰克,即FPD最后去世也未曾达成心愿。没有缘分就是没有缘分。
不清楚当下旧书行业的境况如何,我猜想大概不会太理想,说的好像曾经理想过一样。记得我刚出来实习的时候是在一家杂志社里,给各个编辑打下手,我记得我跟得最多的那个编辑姐姐总是哭丧着一张脸,她每天会带着超大的墨镜,拖沓着脚步在大约中午的时间段到公司,她头发很长,但是毫无光泽,跟大墨镜一样,黑着脸地耷拉在她的小脑袋上。每周一的选题会大约是她说话最多的时候,大家都烧脑地报选题,为这五元一本的杂志(涨价后5元)。然而销量堪忧,这还是一家大公司的杂志。几年后,这本杂志停刊了。拿杂志来跟这古书相比,是没什么可比性的。但如果杂志都没人要看,那也不用说什么古书或哪国文学了。我现在的领导总是让我多读书,每当她拿着精力管理之类的书跑来时,我总是掩盖不住内心的嫌弃,精力管理我只看了一页就丢开了,当然,领导不知道。
现代人读书的,好比我身边的同事,他们也都相继买了kindle或其他的纸质书,但大家读书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有点越来越强,升了职带了team,我要看看如何带好团队;忙的飞起,我要看看如何完美分配24小时;好比我,每次买书也先看看畅销榜单有哪些新鲜推荐,很少真的去“逛”书店。而书店,现在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流量,也大都慢慢把重点放到了书店主题,装修风格上,一半的人拿着书半遮住脸,拍着各种照,想找一家查令十字街84号,太难。
难是难了点,但我相信还是有的,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海伦,他们认为花钱买一本好书实在是太值得了,几十块钱就可以读到某个人一生或某个阶段的智慧集结,相当合算。以上观点,我实在不能再认同了。
所以我在不停地买书,有些半强迫地让自己一定要看些,即使忙的想要在公司打地铺。毕竟我还是认为,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世界不是广袤无垠,大多数个体的世界就是你来回奔走的那几个街区和那几条道路,个体的世界就是当下,想像奇异博士那样拥有可爱的电话亭真的不可能。但是书却可以带你走的很远,打破疆界,打破时间的限制,各路作者像奇异博士一样带你飞。想到就觉得很兴奋,也难怪海伦要大费周章地求书于大洋彼岸的查令十字街84号。
除了海伦和弗兰克一行人对于书籍的这份尊重,他们之间温馨往来也是全书最吸引我的地方,素不相识,却在字里行间成为了彼此的朋友,大概文字真的会跳舞。书信在现在已经有点,按他们的说法,是过时了,办公室里的人会说out of date了。但如果能有一个可以书信往来的人,我可以打保票,那群说过时了的人有一半也会很乐意拿起笔(或打开word),你要知道,现代人其实还蛮寂寞的。即时通讯方便了相互的沟通,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是抹杀了相互的期待。现代人,大家都等不得,要什么期待。
但你要硬说海伦和弗兰克之间是爱情,我恐怕要手举高高讲objection。单凭弗兰克的夫人,诺拉,几个“嫉妒”的字眼,就给他们俩之间安上浪漫爱情的头衔,太武断了有点儿。海伦的丈夫逝于战争,没有孩子,快言快语的好心穷作家与查令十字街84号的可爱人们一拍即合,她与弗兰克也是惺惺相惜,情愫必定是有的,但更像是知己,而不是爱情。如果海伦跟FPD有爱情,那我要怀疑海伦是否滥情了,她跟其他书店其他职员也有令人感动的话语。字里行间尽是有趣的火花。
看完了书,查了下电影的主角,是霍普金斯,冲着书和霍普金斯,我立马把电影给看完了。不得不说,两个主角演的都很符合我看书时的想象。弗兰克快要去世前的那几封书信,导演拍成了两人隔空对话的形式,近二十年的书信往来,素未谋面的知己老友,面容都不再年轻,依然是谈着家长里短和她这次想要送给友人的简奥斯汀,书源越来越紧缺,时光一走不回头。
有机会去英国,除了曼城,我也想去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听说现在是个麦当劳??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