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伏的第三天的晚上11点10分全街道停电。
今年的三伏天尤其是刚进入中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夜里,一丝风也没有,闷热,让人受不了,恰逢休息之时又停电,简直让人无法活。
此时,街道的黑暗中缓缓走出了男男女女,老人和孩子,“家里搂上简直像个火笼,不管住”,“老人烦,孩子哭”,“这要一夜不来电,可咋过”“真不胜住乡下,还有自然风”……议论声,埋怨声飘荡在闷热的夜空中。
乡下的三伏天肯定没这闷热,我信。
每逢夏季,特别是进入中伏,母亲总先从机井里打些井巴凉水,放在堂屋当门里,用粗布当手巾浸入凉水拿出贴在额前,或手上或头上,降温特别快,每当贴之前母亲又总安排先冼几把脸,再去贴这些部位,效果特好。其次,母亲便拿出自己用蒲苇叶和杆编织的扇子,别看当时这简朴的扇子在三伏天起到了大的作用,农村当时没有电,一到傍晚,爹老早就把院落打扫一边,再洒些井巴凉水,稍停一会儿,等地面的温度散去后,母亲便拿出凉席铺在地上,父亲也找些门板什么的铺在院落里,人口多,一张席上或门板止少躺俩仨个,农村的晚饭大都是九点半,吃也就吃些粗粮淡饭,红薯汤,红薯片汤,玉米籽汤,玉米面锅饼一个人一个,萝卜切成细丝加些青辣椒,或者捣些蒜汁,蒸个茄子丝,就着锅饼喝着红薯汤现在回忆起来简直是美极了。那时自己很小,吃过饭根本不在乎天有多热,吆喝着,呼唤着儿时的伙伴在村南头的那片空地上玩着乡下孩子自编的各种游戏:“杀羊羔卖羊皮,“大柳树砍大刀“,“藏老没”,“瞎子过河”……一玩就玩到半夜,直到母亲喊自己的乳名才恋恋不舍回到各自的院落中,躺在凉席上,依偎在母亲身旁阵阵莆扇的凉风和后半夜纯正的自然风使自己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每次都在睡的正香时,也就是天刚刚发亮时,勤快的母亲总把我们叫起,要睡还是在屋里睡,因为夏季的清晨露水比较大,如果露水露到身上以后对身体没啥好处,母亲总对睡得发着癔癥的我们说。母亲在夏季的清晨总不闲着,踏着晨露,迎着似乎带有凉意的晨风,在整个空旷的原野里寻觅着孩子们的“早餐”,当东方的太阳高傲的普照大地时,母亲的“鱼鳞袋”里装满了收获:灰灰菜,米米蒿,马莹菜,狗尾巴草……每次我们都吃个肚儿圆,用大哥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地地道道纯天然的食物养育了我们,咱的身体才如此的康健,一生要挚情于脚下这片黄土地,感恩母亲一生的恩情”。
情注乡村的那片热土地(范友军散文选)
乡村的夏季不像城里,城里如果一停电別说觉难睡连饭就吃不到嘴里,哪像乡下,一垛垛不同样的柴禾堆满了灶屋,无论刮风或下雨都阻挡不住母亲做的热腾腾的饭菜,大哥曾在聊天时说当时是吃不到“好面”的(即小麦面),能吃上玉米面是最好不过的了,尽管当时乡下吃了这顿愁着下顿,可父辈们对好日子的盼头无不深埋在内心深处,迎着风,顶着雨,在四季的风霜中磨练着自己,塑造着自己,仿佛要在一夜之间生活的富裕在整个原野定了格,这是希冀,渴望和翘盼,梦一定会实现。
乡村的夏季是格外热闹的,尽管炎热,可它阻挡不住各种丰收的诱惑,记得每逢此季,我总撵在父亲的屁股后面缠着让他给我逮“麻咯了知”(知了),因我在姊妹中最小,父母待得很娇,一般提的要求只要父母能做到都会答应的,父亲逮知了从来不让爬到树上,因为太危险,父亲总找一个五六米长的细竹杆,尔后,再到生产队的粮食屋寻一把好面即小麦面拿回家在小红盆里和成半软半硬的一小团面,和好大约二十分钟后把盆里添半盆清水开始洗即面筋,你还別说洗出的面筋又白又筋,稍凉一会儿,面筋开始发粘,父亲便把面筋包在竹杆的最细头,于是便带着我拿着个塑料袋到村东头的那片柳树林粘起了知了,父亲粘知了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也是父亲的拿手好戏,父亲说粘知了绝不能把竹杆在知了的头前摆动,因为知了一但有知觉,立马就可飞走,必须要小心冀冀从知了的后方入手,眼要准,手要轻,对准知了的翅膀一粘一个准。每一次都粘一大袋子,我在伙伴面前大肆旋耀,看我可多“麻咯了”,想要的话拿块冰糕来换,伙伴们总拿二分钱买块冰糕给我换,有时把“麻咯了”玩得半死拿回家放到煤火眼上烧着吃,那肉特香,后来父亲知道后教育我,可不能那样,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有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可不能再换东西了。在父亲的教育下,只要我手里有啥好东西总和伙伴们同享,他们也是如此。
乡村的夏季,我记得整整一个月,大人,小孩都是闲不住的。父亲说伏天分三伏,每伏为10天,头伏也就是一伏凉快,二伏热,进了三伏就立秋,起初自己是不知道的,只记得春天得劲,夏天疯狂,秋里凉快,冬里冻死人,这是知识,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怪不得父亲常说:“经验大似学问”,“越是在酷暑里磨练,我们的腰板越挺得直,脚站得越稳,贫寒不为丑,最重要的是多了能耐。”父亲常常教育着自己的子女。父辈们为了能糊口,再热再重的活都不在话下,为能全家不挨饿,披星戴月,汗洒衣巾,完成着生活所赋予的使命。还是大哥说的好:“但凡从那时走过的父辈身体是如此的硬朗,心又是如此的善良,他们的确富有了一生”。
那时,幼小的我们管它坑里水有多深,一猛子扎下去你就不知道有多凉快,大晌午头在毒日头的照耀下到豆猓里逮“蚰子”(蝈蝈)挂满了全身,生产队菜园的紫茄子我们是趁人不防弄了一袋又一袋,村西头的那片杨树上不知留下了我们多少肚皮的印迹,村南头的那片池塘里活蹦乱跳的大鲤魚逮了多少条,夜间摸“爬叉摸了几条蛇管叫人吓个半死,伙伴“藏老沒”找了大半夜咋住也找不到,谁知躺在红薯窑里睡着了……所有这些都是夏季给的,更是乡村所赋予的,感谢夏季或是该感谢乡村,都有。
如今的乡村在乡下父辈的眼里跟城里没有俩样,进个城跟前后门似的,临城的地皮那可是值不少钱,城中央的小区内不都是住着咱乡下人,为城市的建设和构建和谐不都在做着奉献,这是本性,这是质朴,这更是爱的体现,不是吗?城市里的每个角落,甚至各个岗位上不都有农村人在传送正能量吗?勤劳,憨厚的农村人正以内在的魅力和素养在城市的世界里展现着自己,以实际行动见证了平凡和伟大:救人英雄,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就是铁的证明。还是母亲说的好:“心善的人永远会富有一生的”。
生活在城市里,全家人都感很不适应,套房虽干净整洁,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有时睡到半夜非得下楼到外边透透气,心里有一种别一样的舒服,每当如此,心里又总暗暗告诉自己,真不胜老家农村,怪不得全家人制定了每周必须回老家一趟的计划,无论春秋或是冬夏,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坚定不移,回老家的那种感觉真好,真舒服。
今夜肯定不会来电了,此时,我隐隐约约听到的街道的人们在闷热的空气中急喘的声音,那声音让我心酸。我想,乡村老家就是此时停电,原野里的阵阵自然风也定会把你吹个透心凉,还有母亲手中的那把莆扇定会把你浑身扇得倍爽,感谢乡村还是该感谢母亲,都有。
夏闷,心乱,得不到一丝凉意,困乏,燥吵,找不到休息的港湾,睡意朦胧中我便踏上了回乡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