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陪你写首诗
你好啊,我是叶小静,一名喜欢阅读和分享的高中英语老师。
今天想推荐的是一本我光看名字就觉得非读不可的书~
刷屏时代,孩子对手机和网络的沉迷成了很多家长和老师非常头疼的问题。
到底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健康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既能享受技术的便利,又不至于损害身心健康呢?
分享书里几个我非常认同的观点,或许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01
孩子之所以总是泡在手机游戏或者电脑游戏上,是因为身边好玩的东西太少了。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完全可以改成“孩子之所以离不开手机和电脑,是因为里面五花八门的应用程序实在太好玩了!”
仔细想想,游戏也好、抖音也罢,哪一个精心设计的软件不比平淡的现实生活有趣?
更糟糕的是,现在很多小孩从一出生起面临沉重的学业负担,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巴不得他们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上,与学习无关的很多事情在大人看来都属于浪费时间。
慢慢地,孩子的世界变得单调乏味,除了学习好像其他什么都没有了,这和互联网上精彩纷呈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加上有些孩子长期在学习上不如意,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就更容易转向网络,通过游戏和社交获取成长必须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毕竟在游戏里升级,比在学校提升成绩来得容易多了。
此外,高度个性化的互动,也是孩子们对手机和电脑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
现实生活中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父母和老师也极有可能并不理解我的想法,但通过网络,我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很快找到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轻易享受到“一呼百应”的感觉。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沉迷网络,打死不愿放弃手机和电脑,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叛逆”、“不听话”等性格上的原因,也要考虑信息时代本身的局限性。
02
并不只有孩子
是那个抱着手机不放的人!
其实不仅是孩子沉迷网络,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自身也很难抵挡手机的诱惑。我自己就有很严重的“断网焦虑症”,一旦没网,就会觉得非常焦虑。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但不少调查研究显示,很多父母自己也没有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比如:
01 和孩子呆在一起时也忍不住玩手机。
“身在曹营心在汉”,所谓的亲子陪伴基本形同虚设。
家长担心孩子依赖手机,而有些孩子而认为家长才是拿着手机不放的人,这容易让他们感到被忽视和冷落,更容易转向网络寻求认可。
02 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经常拿手机敷衍他们。
不少父母无法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者是希望能多一点不被打扰的空间,就把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当成“救命符”。
长此以往,不仅容易让孩子滥用智能设备,反而容易加重他们的依赖心理,甚至有可能故意闹脾气来换取玩手机的机会,情绪管理能力也出了问题。
03 在家里很少使用手机学习或工作,更多地是在刷各种社交媒体消磨时间。
孩子不仅会观察父母使用手机的习惯,也会在意手机内容。
如果父母从来不拿手机学习,孩子也只会觉得手机就是用来玩的,这显然浪费了网络资源对于教育的重大价值。
教育永远是身教大于言传,孩子不会听你说了什么,只会看你在做什么。
如果你言行不一致,一边自己玩,一边却不让他们玩,那他们只会觉得你虚伪可笑,更不愿意听你话。
理解了“爱玩手机”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我们也就更有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本书的主题是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所以作者的关注点落在了“家庭教育”这件事情上,这里首先给大家分享一段书里的原话:
倒不是说身为老师的我想推卸自己的育人责任,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是不现实的,也是对孩子不公平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是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缺少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健全的。
回到主题,屏幕社交时代,家长应该如何跟孩子交流呢?
本书的两位作者,以及推荐这本书的18位教育学界专家和56位中国知名中小学校长一致同意: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习惯才是治本之道。
“越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注和关爱的孩子,越不容易沉溺于电子产品。当然这里说的关注和关爱指的不是每天逼着孩子写作业、上补习班,而是单纯地与孩子相处,陪伴孩子”。
具体怎么操作呢?
作者提出了“主动了解,以身作则”的方案。
父母需要意识到手机对于孩子学习的价值,可以尝试主动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孩子一起探索,把手机从娱乐工具转变为生产力工具。
尤其是对于年级小的孩子来说,多玩手机确实不好,但如果是家长和孩子互动,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书里分享一位家长的做法:
为了控制手机的使用,父母需要尽早和孩子建立规则,并且共同遵守,比如尝试设定“全家上网时间段”,周末的时候亲子可以一起放松。
当然了,个人觉得规则建立的方法可能更适合年级比较小,因为他们在习惯上的可塑性还很强,父母可以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大。
对于以及沉迷手机的青少年,纯粹的规则可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因为这个行为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探索可行的解决之道。
最后,除了手机使用,本书还讨论了性格培养和心智发展等话题,分析了不少经典案例,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性建议。
比如,关于情绪管理,作者建议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清晰变化,接纳而不是抗拒他们的负面情绪。
很多“情绪抹杀型父母”无法接受孩子有负面情绪,小孩一哭就要求他立刻停下来,或者用奖励来诱导他们:“只要不哭,就给你买好吃的”。
更有甚者,一遇到小孩不开心就觉得他们是在和自己甩脸色,会加倍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这只会让小孩以后更加不愿意和你交流。
为了帮助孩子消解负面情绪,父母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写、画、唱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也可以通过和孩子适当展示自己的情绪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情绪问题需要得到正确的处理,而不是自己隐忍或者伤害他人。
篇幅问题,很多精彩内容没有办法通过这篇文章展示,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亲自读一读这本书,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
这本书目前我没有找到电子版,大家需要的话可以自行购买纸质版。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对大家有那么一丢丢的用~
👆
我是叶小静 期待和你一起阅读一起思考~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