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的都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很多学生上课越来越没有激情,越来越不爱回答问题。更为甚者,当老师为了调剂课堂气氛,讲了个颇有笑点的故事之后,有的学生都无动于衷,连嘴角都不带动一下,总让老师觉得自己像个蹩脚的小丑没有成功逗乐观众一样,有种深深的挫败感。
我把这种不疼不痒对外界刺激反应麻木的孩子称作“橡皮人。”他们在课堂上往往弯着腰,低着头,不吵不闹,不悲不笑。只要老师不点名提问,他们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了,他们站起来也是半天不吭气。直到老师反复问过几次之后,他们才低声咕哝出一个连他们自己都听不清的答案,实在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无法评价答案的对错。
和很多老师沟通过后,大家都说这种“橡皮人”在班里还为数不少。至于这种孩子是怎么形成的,大家也是纷纷摇头,感慨因素太多,不好下定论。
可是,不知道原因,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还是试着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如下:
一、自我定位低。
这类孩子从小成绩不突出,总是处于班里中等偏后的水平,因为长期没有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已经提前给自己定了位,觉得自己不行,怎么学也不会被老师看见,还不会被家长表扬,更无法获得同学的羡慕与称赞。时间久了,也就消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斗志,他们在课堂上慢慢开始走神,最后陷入了恶性循环。于是,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无动于衷,对外在的刺激麻木迟钝,不疼不痒逐渐形成。
二、教师施压小。
面对一个班四五十个同学,老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班里的优生与纪律差的学生身上。优生倒退一个名次,老师都会小题大做,又是谈话又是鼓励,希望他们能稳住自己在班里与学校的地位。而纪律差的学生,老师倒是不想找他们,可他们总能用各种办法引起老师的关注。打架了,抽烟了,在课堂上睡觉了,不写作业了,还有早恋了。总之,花样百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老师每天忙着和这些孩子斗智斗勇,自然分身乏术,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注意那群不惹事也不做事的孩子了。
三、家长沟通少。
这类孩子的家长普遍有个共同点:不知道孩子的在校表现,不清楚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指望孩子超越自我,创造奇迹。在他们的印象里,挣钱是第一位的,自己心情的好坏是最主要的,唯独,孩子的学习与心理是没功夫顾及的。他们也曾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不愿敞开心扉时,他们便听之任之,不再尝试其他办法。大不了,孩子跟不上课了,就把孩子往补课老师那里一送,便想着期末拿一个好分数。他们不去分析孩子内向的原因,也不去检讨自己的情绪处理的如何,更不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自己消化自己的苦恼,对父母也关上了心门。
四、网络影响大。
当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呵护,在学校得不到关注时,他们开始寻求来自其他地方的精神慰藉。这时,网络就是最好的排遣情绪的地方。与人聊天,打游戏,都是孩子寻求自我的最好途径。越在现实中被忽略的孩子,越容易沉迷网络无法自拔。他们在课堂上一言不发,但在网络上可以无所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在现实中放弃努力,但在游戏里可以奋勇杀敌,勇往直前。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上恹恹欲睡精神不振的孩子,下课后当与人讨论起游戏时却精神焕发,口若悬河,完全就变了个人似的。
……
那么,怎样让“橡皮人”对外界反应积极敏感起来?
不外是教师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上课多提问,下课多谈话,多鼓励,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期望,并愿意为之努力。
父母也要把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点,当观察到孩子的不良情绪时,要主动和孩子谈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信任。
孩子自己也要给自己定目标,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超越现在的自己。要从网络中抽离出来,积极融入现实生活。要努力去尝试上课积极发言,不在乎发言是否完美,只要大胆表述就可以了。谁都不是生下来就完美的,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是最棒的自己。
告别橡皮人,让我们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