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

作者: 不较劲的智慧 | 来源:发表于2020-12-12 18:13 被阅读0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什么是团结?这就是团结,强大的秦人,正是因这团结,才能东出成功,才能统一天下。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必须团结。

准确的说,这是一首战歌,只是现在有了国歌的概念,所以有些喜欢历史的朋友,把这首秦人都会唱且最常唱的《无衣》,称作秦国的“国歌”。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11篇,作者不详,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先秦时期,《诗经》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周代各地的歌谣;《雅》,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小雅》和《大雅》;《颂》,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将《诗经》作为其门下弟子立言、立行的标准。

300余篇诗歌,为何独独《无衣》被秦人喜欢呢?

因为它的作者是秦国的一位王。

《左传》载:“申包胥乞师于秦,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这件事说的是申包胥请求秦哀公发兵救楚国,一连哭了七日,感动了秦哀公的故事。

伍子胥,大家都知道是谁,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的父伍奢曾是楚平王之子建的太傅,因太子受费无极的诬陷谗害,伍奢也受到牵连,他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从楚国逃出之后,跑到了吴国,发誓要报杀父杀兄之仇。

经过不懈努力,他成为吴王阖闾身边的重臣。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为父兄报了仇。

申包胥是楚国大夫,他发誓复楚,思来想去也只有秦国能够救楚国。

因此前去秦国求救,可当时各诸侯国打几年仗,休养生息几年,谁也不会轻易为谁出面报仇,除非有很大的利益。

帮助楚国一事,秦哀公没答应。

申包胥为此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哭到第七日,哭的没力气了,秦哀公也想起他了,被他所感动,因此发兵助楚,还创作了那首《无衣》。

当然,《无衣》是否是哀公所做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书生更倾向于清王夫之先生《诗经稗疏》里的结论,《无衣》为秦哀公所作。

秦人不跟风,秦王室也不是随便找一首诗歌作为战歌的诸侯王室,这首诗歌若与秦王室成员无关,也不会成为他们的选择。

的确,其中提到了“君王”,申包胥求秦哀公与君王也没什么联系,但谁又规定诗歌一定要根据当时特定的事情来创作呢。

当时创作的诗歌大多是激励和期盼美好等,所以秦哀公作这样的诗歌很正常。

《无衣》是谁创作,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这首战歌让秦人始终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相关文章

  •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

  • 岂曰无衣

    那一年的边塞,飞霜满天,号角鸣笛,鼓声传响… 他立在高处,向远方眺望着。 军营中,篝火通明,将士们豪饮着杯中...

  • 岂曰无衣

    今天坐公交的和午休的时间,把《风声》看完了,居然是09年作品.剧情紧凑,扣人心弦,难得的国产良品。开始一直以为是李...

  • 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

    来自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

  • 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 岂曰无衣

    是日 大风已至 薄被御寒 然现实之冷 事业如冰 直透人心 201911152348 一个月过去 说实话 做得很烂 ...

  • 岂曰无衣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 墙篱

    ————岂曰无衣

  • 《诗经》(72)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岂曰无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ky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