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战争面前,将士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一个说怎么能说是没有衣服穿呢?让我来和你穿一件袍子,君王要去交战,我们整理好我们的戈和矛,一起对抗我们的敌人。后面的两章重复前面的内容,把袍子换成了泽和裳,而泽和裳也是衣服,后面把戈矛换成了矛戟和甲兵。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君王要和谁打仗呢?一种说法是当时秦国经常受到来自西边的少数民族邻居戎狄的侵扰,这首诗正是秦国的士兵在面对戎狄侵扰时的强军战歌。另一种解释是,秦国帮助当时的周幽王反抗入侵的戎族的战歌。
无论如何,诗歌大体上是关于抗击外来民族的侵扰的一首宣言,这一战歌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行前誓师,激昂豪迈、振奋人心。
战争是残酷的,所以我们不喜欢战争。然而,当战争来临时,中华民族总会表现出不屈不挠、顽强奋战的豪迈。从《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唐代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到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吟诵这样的诗歌,总会让人热血澎湃,点燃内心的爱国心。
前一段时间热映的《八佰》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军人,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这次保卫战的成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鲁迅先生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和平不易,致敬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