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连续两个季度不达标后,渤海财险增资补血迫在眉睫。
日前,渤海财险披露一则增资公告,其注册资本将由16.25亿元增至19.7347亿元。参与此次增资计划的是渤海财险原有两大股东,增资总额为3.6亿元。
近年来,渤海财险亏多盈少,偿付能力一度承压。此次获得股东增资,犹如久旱逢甘霖。不过,目前该增资事项尚待监管机构批准。
股东增资3.6亿补血
据公告显示,渤海财险目前共有六大股东。本次增资的3.6亿元,将由渤海财险第一大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出资1.46亿元,由股东之一的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渤海国资经营)出资2.14亿元。
增资完成后,第一大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的持股比例保持不变,仍为40.62%;而天津渤海国资经营的持股比例将升至16.06%,成为渤海财险第二大股东。
原先的二股东澳大利亚保险集团,其持股比例将由16.92%下降至13.93%,退居渤海财险的第三大股东。其他三位股东的持股比例也将相应被稀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与增资的两位股东,均为天津国资委100%持股的孙公司。
不过,二者均在公告中声明,其实际控制人是天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渤海财险其他国家控股的股东同受国家控股,不具有关联关系,也不存在股权代持或其他安排。
官网资料显示,渤海财险是由天津的国有骨干企业发起设立,于2005年10月18日开业,是首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在全国拥有24家省级机构、300余家地市级和县级机构,销售服务网络遍及全国。
亏多盈少,偿付能力连续两季度不达标
事实上,尽管拥有国资背景和众多分支机构,但成立15年来,渤海财险的盈利状况却一直不尽人意。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9年间,渤海财险仅在2015年实现盈利,当年净利润为1.05亿,其余年份则均处于亏损当中。
其中,2019年,渤海财险的亏损额一度达3.5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19%。
面对巨额亏损,2020年,渤海财险提出了“效益为先、转型发展、管理升级”战略发展目标。其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还称,将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强化经营成本控制,推动业务发展转型,以此来试图改变长期经营亏损现状。
进入2020年以来,渤海财险的业绩情况的确略有好转,尽管在第二季度仍然净亏810.35万元,但前三季度整体实现盈利4401.12万元。
不过,常年陷入亏损泥潭,渤海财险的偿付能力也在持续下滑。
从2012年开始,渤海财险的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525%,一路缩减至2019年末的116.22%,而2019年末的风险评级也降为C级。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最新定义,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履行赔付义务的能力。监管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要求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级。
上述三项监管指标必须同时达标,才算“偿付能力达标的保险公司”。
然而,进入2020年,在一季度末时,渤海财险的风险评级仍为C级,其已然连续两个季度沦为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险企。
此外,其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两项指标,在2020年2季度末稍有回升至123.47%,但第三季度又降至121.45%。
两度收监管函
面对偿付能力的不达标,2020年5月,渤海财险还收到银保监会下发的《监管函》,要求其管理层制定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工作计划,切实加快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同时加强经营管理,调整业务结构,扭转持续亏损的不利局面。
而早在2019年12月,渤海人寿已经通过引入外部投资者的方式进行过一轮自救。彼时,据渤海财险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披露的一则公告,其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募集资金不超过10亿元。
渤海财险在公告中表示,所募资金用途便是补充公司偿付能力,以及支撑投资、非车险领域的发展。
2020年7月,渤海财险再次收到银保监会下发的《监管函》,函中提示其2018年底准备金计提存在不利偏差,要求其管理层认真分析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整改方案。
在2020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渤海财险对此作出回应,公司已成立了准备金提取不足整改领导小组,建立了季度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并采购新的准备金系统,不断提高准备金评估工作质量。
同时,渤海财险称已聘请了有关评估机构,对准备金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后续将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理赔管理,提升准备金充足度,加强数据监控,及时反映风险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