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经典诗作,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当时他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才华出众,年少时便进入长安官场。这个时期的他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杜少府,名不详,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他前往蜀州担任县尉一职,在当时,官员的调任、赴任是很常见的事情。杜少府离开长安前往蜀州,意味着他将远离政治中心,到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去任职。这对于他个人的仕途发展以及生活环境都将是一个较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设宴为杜少府送行,并写了此诗作为临别赠言。整首诗既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体现出王勃对友人的鼓励与祝福,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对仗工整。“城阙辅三秦”实际是“三秦辅城阙”的倒装,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三秦之地护卫着,凸显出其雄伟气势,展现出大唐都城的恢弘气象。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长安与蜀川联系起来,诗人站在长安遥望蜀地,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视野开阔,还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距离,暗寓惜别之情。此句一扫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直抒胸臆,点明与友人的离别之意。两人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奔波的宦游之人,这种同病相怜的处境让诗人更能理解友人的感受。此句以两人处境相同来宽慰朋友,减轻他的孤独与悲凉之感,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共情,在惜别之中更显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诗人设想别后情景,认为只要知己之间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如同近在咫尺。这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使友情升华到更高的美学境界。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以劝慰作结。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诗人劝友人不要像小儿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这既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深意长,又让全诗气氛从悲凉转为豪放,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全诗紧扣“离别”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如“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对长安的护卫之势,“望”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去处的关切之情。同时,诗句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