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还是电视剧《十诫》,都象征着某种神秘莫测的陷阱。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导演人生具有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最具真实触感的纪录片领域,后者则是充满神秘主义的心理剧情片,而诞生于1988年的《十诫》便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心理剧情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尽管该剧的主题取材于《圣经》中的《摩西十诫》,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打算将此片拍摄成好莱坞式的福音影视剧,而是用波兰人的现代生活作为材料。因此,与其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探讨宗教,不如说他在借助宗教主题质疑宗教,这种复杂而精妙的构思使其成为电视剧史上最伟大的杰作。
《十诫》还值得一看吗?
在如今科学主义强劲的现代社会,貌似所有改编自宗教原典的影视剧都成为“陈腐”和“守旧”的代名词,毕竟在漫威电影和科幻动作片面前,这些片子都过于陈旧,对于非基督徒来说,并无太大的诱惑力。然而改编自《圣经》的影视剧,也就是所谓的“福音电影”在影史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最早的一批名著改编影片中,就有大量的福音电影,1927年的《万王之王》便是其中代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福音影视剧都将《圣经》原典作为金科玉律,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便是改编自卡赞察斯基的小说,不仅将叛徒犹大塑造成了一个坚守信仰的正义之士,更是将耶稣的形象进行了矮化,甚至连伟大的传教徒保罗都将其抹黑。可这种对于宗教的直面反思,斯科塞斯只是基于相对的历史观对《圣经》进行了改写,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却将现代人的心理层面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基督教的《摩西十诫》在此成为被质疑的对象。
电视剧《十诫》虽然包含了《摩西十诫》,但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来没打算用每一集电视剧去宣扬某个固定的宗教戒律,而是将所有的《摩西十诫》都混杂地掺入进去,利用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关系来检测这些戒律到底是否成立。比如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便是讲述了一个“失子”的故事,而片中的小男孩之所以意外去世,原因是父亲利用电脑计算出第二天的冰面厚度可以承受儿子的重量,于是儿子的死因便在电脑身上。
而这台被父子看做无所不知的电脑,在剧集中其实就是上帝的化身。现代人大多数虽然不再相信形而上的上帝,然而却总会相信形而下的上帝,所以第一集便将《摩西十诫》中的“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神”进行了一番质疑。如果父子是因为信仰电脑而得罪了上帝,所以被赐死,那么是否当他们信仰上帝后,就能得到永生呢?这种诘问其实并非意在寻找一个法力无边的真神,而是在询问一个最现代的问题:我们信仰了神,还有用吗?
而同样表达这种疑问的第五集,讲述的便是一个青年在无故杀人后,被法律判处死刑的故事,《摩西十诫》中的“不可杀人”在本集中被强烈地质疑:如果杀人者必得判处死刑,那么法律的意义到底是劝善,还是报复?
《十诫》将笼罩在现代社会最浓厚的阴霾盖在了《圣经》的头上,它值得每一个现代人观看并思考。毕竟,我们可以没有信仰,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难以避免的宗教命题,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做的,便是找寻这些困惑。
能被《十诫》“勾引”到的四个理由
将《十诫》看做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最为严肃、深刻的作品一点都不为过,然而在观看这十集电视剧的时候,却丝毫不会在近480分钟的时长中打瞌睡。基耶斯洛夫斯基虽然是个严肃的文艺片导演,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却充满了趣味性,这一点在《十诫》中尤为明显。它让观众明白,高级的电视剧往往比肥皂剧来的更有满足感。毕竟,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眼中,电视剧观众的智商一点也不输给电影影迷。
1. 天使就在你身边
当看到《十诫》的第二集时,我们便会在剧中注意到一个奇怪的年轻人,他在第一集一开始就出现在湖边凝视远方。而在第二集中,他出现在了老医生的化验室里,凝视着周围的一切,但没有说出只言片语,好像所有的人都没有察觉到他。
这个年轻的男人之后出现在剧集中的每一集里,除了第七和第十集。很多评论家称他为“天使”,认为他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安排在影片中注视着芸芸众生,也可以认为他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的化身。由阿图尔·巴奇斯饰演的天使在片中什么都不做,他只是静静地注视每一个角色的行动,比如在第六集中看着男主角获得爱情的欢乐,也在第九集中看着男主角自杀。但是他每一次的出现并非毫无根由,他总能在角色做出最关键的决定,或者面临最特殊的境遇时才会出现。
因此,在观看每一集的时候,等待天使的出现就如同看漫威电影时留意彩蛋一样,然而漫威电影的彩蛋只是一种噱头,并没有太多的深意,但是《十诫》中“天使”的每一次出现,却都能够引人深思,比如在第五集中,天使的出现明显具有规劝男主角不要杀人的意味,他甚至都在摇头示意。
2.我们都是网中的一个点
其实,除了天使几乎会出现在每一集中,《十诫》中某一集的主角也会在另一集中露个脸,作为路人出现;或者某一集的故事成为了另一集中所谈论的新闻事件。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此安排,不仅仅是想让电视剧“名副其实”,而不是单独的一个个故事连缀,更为重要的是,让剧中所有角色都居住在同一栋楼中,形成一副若即若离的关系网,也即意味着一个波兰当代社会的微观角落。
比如第一集中的父亲出现在了第三集时,正走出公寓楼,不仅和第三集的男主角打了个照面,而且剧集还借由他的视角窥视进男主角和睦的一家。这其实是一种有趣的并置反差,第一集的父亲失子落寞,而第三集的男主角则全家团聚。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了第八集中,本集里学生们讨论的事件其实就是第二集中的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巧妙地将剧集之间进行了自我互文,他借用剧集本身的道德困境,来讨论另一处的道德话题。因此,在观看《十诫》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很少能够看到由角色牢固串联的整体感,但是因为视角切入、话题带入等等更为高级的技法,让这部看似散乱的剧集有着更为自然的通络感。
3.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如果说人物或故事之间的互文尚且属于技法层面,那么全部十集所共有的主题便是更为深刻的串珠线了。在第一集中,父亲因为相信电脑导致儿子死去;第二集中,妻子在丈夫病危时怀上别人的孩子,导致丈夫的死活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死;第四集中,女儿暗恋父亲,而亲生母亲遗书中的话将决定她是否向父亲坦言······
这便是《十诫》,一个每一集的故事都不让人舒坦的电视剧,即使第十集中的故事出奇地喜剧化,但是它同样让剧中的角色面临难以摆脱的道德困境。就如同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所说的,虽然现实中的人不尽然全会遭遇剧中的困境,但是我们总会在其中的一两个矛盾中游离,而即使是其中的一个,也会让我们焦虑万分。
4. 从不重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编剧皮斯维茨在写作《十诫》的剧本时,其实一开始并不打算自己拍摄,而是找来十个青年导演,让他们每个人拍摄一部,形成不同的风格。然而当剧本形成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悔了,他决定自己拍摄。毫无疑问,幸好他当年做出如此“自私”的决定。
然而就算自己亲手执导,他还是为十集的剧集找了不同的摄影师,其中只有两集是同一个摄影师,其他的都是不同的。这也导致整个十集电视剧的影像风格和叙述策略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比如第五集使用了非常多的滤镜,而且摄影风格凌冽、狠硬;而第六集的摄影却相当柔和,镜头运动缓慢且优雅。所以,虽然观看的是同一个导演的同一部剧集,然而每一集都有各自的风格和气质,这种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影像质感,只有作为大师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才能如此任性使然。
家庭伦理,才是《十诫》的聚焦点
如果要选择一个关键词来对《十诫》进行整体的概括,毫无疑问,“家庭伦理”肯定榜上有名。就如同伯格曼从来不吝惜对于婚姻家庭的繁复描述,法斯宾德对于母子两代人的执着深究一样,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家庭中的伦理关系从来都抱着极高的兴趣。
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这一人世间最为亲密的伦理关系,却抱着相当悲观的态度。在《十诫》中,这一整栋大楼其实都在被谎言缠绕着,所有的人都苦苦挣扎,希望能够摆脱虚假的牢笼。然而像是诅咒一般,他们却又需要这层虚假的皮囊来维持着虽已不堪、但仍不舍的生活。
比如在第二集中,妻子出轨并且有了孩子,然而丈夫此时却已经病危,在她的良心谴责下,丈夫如果活着,孩子就得堕掉,而医生为了孩子能够保住,像妻子撒了谎。同样的谎言还出现了第三集中,丈夫为了帮助前女友找寻丈夫,而向家人撒谎寻找汽车;第四集中女儿为了能够继续保持和父亲模糊不清的关系,烧毁了母亲的遗书,希望用沉默的谎言构建不伦之恋。《十诫》将虚假和真实进行了一番重新洗牌,让本来应该坦诚相待的家庭成员都以虚假的面孔出现。
在第九集中,谎言差点毁掉了一个家庭。丈夫因为性无能而让妻子可以随意在外面偷情,但妻子坚持对丈夫的忠贞。然而事实却是,丈夫查到妻子偷情后,却又暗自偷窥,直至被妻子发现,两人颜面扫地。真挚的爱情虽然让夫妻两人不离不弃,但是虚假的肉体关系却又在考验着夫妻双方的忠臣度。
这便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家庭难题,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容不得纯粹的诚实存在,它需要虚假的润滑剂,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相对自由的虚假空间中活动,而绝对诚实却成为一张只可明面签写而不能兑现落实的空头支票。基耶斯洛夫斯基曾在访谈中谈到对“诚实”与“虚假”的思考,他认为“诚实”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结合物,而在走向这个结合物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没有出路。这便是《十诫》,它从不对诚实抱有信心,尤其是在“家庭”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