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之后,又开始了平庸到衰落的一段。先是中宗之子帝中丁即位,进行了一次迁都。中丁之时,河亶(dǎn)甲进行了一次迁徙,河亶甲是中丁的弟弟。
祖乙迁于邢。这个祖乙是河亶(dǎn)甲的儿子,这里特殊交代了中丁之时,河亶甲和祖乙这对父子的迁徙行为,相当于剧透了。从这里也能看出,殷商的迁徙不仅限于帝王,王氏成员可能都有迁徙居住的习惯。或者说整个王室可是看成是半分散状态的游牧群。
中丁之后,另外一个弟弟短暂接班,之后河亶甲即位。河亶甲时,殷复衰,具体的原因还是未知。
另外一个问题,太史公在记述这些帝系传承时没有给出年份,应该是他对于看到的原始资料中就没有这部份纪年的记录。
《殷本纪》节选河亶甲之后,帝祖乙即位,光速中兴。那么这对父子的故事似乎就有点微妙了。父亲儿子各自迁徙到一个居住地,父亲接哥哥班然后衰微,儿子接父亲班时候后复兴。可惜没有更多的史料,细节太少。但是太史公对于这段的记载有点让我们好奇,殷商上层的组织形式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似帝王的家族成员,主要是弟弟或者儿子,都主动或被动的进行迁徙,建立自己的势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巫贤出现了,据传是雍己时的巫咸之子。
祖乙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帝位传承,我们略过。
《殷本纪》节选可能太史公也怕我们看乱了,来了段小结。
从中丁到阳甲,一共九世,虽有祖乙的短暂中兴,整体还是在一个大的衰退周期之中。而衰乱的主要原因呢?“弟子或争相代立”。一言以蔽之,继承制。
简单说说继承制的问题。谁来继承家业,对于一个家庭都至关重要,更遑论国家。中国文化源流上,有禅让制和父子继承制两种源流。
这两种继承制度的关系,我认为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可能在不同体制中有着较长时间的共存。简单来说父子继承制主要存在于部落国际阶段;而禅让制主要存在于部落国家联盟之中。
那么在殷商历史中,有着很强存在感的兄弟继承制,基本上就很少出现在华夏系统的早期历史了,兄弟继承制主要在什么族群什么历史阶段呢?我们最熟悉的肯当是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了。
“弟子或争相代立”这种事情,春秋战国及更后世的历史中都有表现,但是作为一个文明政权的典型特征,恐怕还是让我们对于殷商文明的底色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