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说“修身”。
本讲先谈谈古人修身的一些体会,再谈谈修身与福报的因果关系。
先看梁山舟(1723-1815)学士一副:
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
这一联源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两句诗。上联讲文章要见他人之所未见,下联讲道德要为本心之所当为。
人类对主观与客观世界的认知,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你想要对人类的认知有所贡献,就得见他人之所未见。
为了增进人类福祉,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组织相处时,就要推己及人,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就是人人都有的“不教而知”是本心。
可能有人会说了:不见得人人都有这个“本心”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看看王阳明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王阳明先生提倡“致良知”,就是要发扬人心原本具有的善良本性。这一点与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恻隐之心是一致的。关于“良知”,传说有一个王阳明教育小偷的例子:
有个小偷被抓后向王阳明请教:“先生你常说人都有良知,我觉得我就没有。先生要觉得我有,请指给我看看”。王阳明不和小偷讲道理,只是让他脱衣服,一直脱到剩下内裤,还让他脱。小偷无论如何就是不脱。王阳明说;“你看,这就是你的良知”。
下面看石韫玉(1756-1837)状元一副: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中国古人常将“道德”和“文章”合在一块讲,那这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联算是一种说法。什么说法呢?——就是修养越高,文章也会越有见地;反过来呢?文章越有见地,修养也会更加超然平和。当然这里的文章应该侧重人文而非自然。
接着看张祖翼(1849-1917)先生一副:
语人之过不曰直,尽己之心乃为忠。
这一联下联好说,也就是曾子所讲的“为人谋而不忠乎”。
那上联呢?为啥说——别人如果不对,你要指出来的话,这并不叫“直”呢?这难道不是直言不讳,有话直说吗?
这里我们看《论语》中的一段话: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音洗,意为拘谨);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里的“直而无礼则绞”,意思就是“心直口快,不顾礼节,难免会刺伤别人。”
关于这个“直”和“绞”,孔子在《论语》中还有一处: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大家看,关于这个“直”,孔子上一句强调“礼”,这一句强调“学”。也就是说,“直”并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童言无忌,而是不仅需要礼节来约束,还更需要修养来支撑的。
下面看姚文田(1758-1827)状元一副:
过如春草芟难尽,学似秋云积不多。
在《论语》中,曾子对修身有这样的体会——那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呀(引用《诗经》语)!即使时时处处小心,仍然但心会犯错误呀!
其实这样做难免有点过分了。一个人只要守住底线、找准方向,尽管大胆去做就行了。对于别人的小错要善于容忍,对于自己的小错要善于自嘲,因为毕竟“过如春草芟难尽”嘛!
接着看汤金钊(1772-1856)先生一副:
束身以圭观物用镜,种德若树养心似鱼。
“束身以圭”就是要用规范和标准来约束自己,“圭”是古代测量日影的的仪器。我们常说“奉为圭臬”,就是奉为标准、奉为准则的意思。孔子讲: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孔子修身也是有标准的。
“养心似鱼”就是要让心轻松无覊,自由活泼。
既要守规矩,又要能活泼,修身就是这样的矛盾。要修到孔子讲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确实不容易呀。
下面看郑凤鸣(1723-1795)先生一副:
树德若滋兰,培植勤而清芬益烈;
修身如琢玉,磨砻至而纯白乃全。
这里将修身的过程比喻为“滋兰”、“琢玉”,得下慢功夫,得有一股坚韧劲。你要图省事,那肯定干不成。前一联中的“种德若树”也是这个意思。
接着看圆湛法师(1913-2003)一副:
面上扫开千层甲,胸中涤去数斗尘。
这一联写得很形象。修养好了,你的颜面就会好看一些。长相虽然是父母给的,但你自己后天的修养也要负相当的责任。胡适讲: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如果你终生修行,最后还是做不到“面上扫开千层甲”,那只能说明你修得还不够。
下联“胸中涤去数斗尘”意思也差不多。你要不用道德修养来充实自己,“胸中数斗尘”这些个低级趣味是赖着不会走的。有句话讲得好——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最好的办法是养成一个好习惯。
下面看钱南园(1740-1795)先生一副:
大惧与众人同数,须知保晚节为难。
“同数”就是同样的命运。“大惧与众人同数”,是说——害怕和普通人有同样的命运呀!
到底害怕什么呢?下联给出了答案:“须知保晚节为难”,就是害怕不能将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到底呀!我们看好多贪官,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贪,也曾经抵挡住了好多次的诱惑,但是某一次终于抵挡不住了——或者是诱饵特别有吸引力,或者是自己陷入了困境亟待解救。
如果再说得极端一些:在国家沦陷的时候,敌人看中了你,想让你帮他们做事。你能保证不做汉奸吗?
接着看徐郙(1836-1907)状元一副:
道映时宗言为士则,秩高天爵德冠人伦。
上一联说得有点残酷了,这一联则可用来吹捧人,高端大气上档次——子嘉七兄呀,修身修到您这个水平上真不容易啊,您简直可以说是万众仰慕的道德楷模呀。
下面看李文田(1834-1895)先生一副:
左书右琴,心欣悦于所处;
种德收福,躬忠恕以及人。
这一联开始讲修身的结果了。“种德收福”就是这样的——你种下了德行,将来就会收到福报。佛教也讲“功不唐捐”,也就是任何功夫都不会白白付出的。
接着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
屏浮华崇实行守前规,
广积善多读书利后嗣。
这一副提到“广积善”能“利后嗣”,这也是一个鼓励人修身行善的理由。
古语云: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大家看,你要做个好人,最起码也能给儿孙留个好榜样吧。
下面看清人俞銮一副:
德成言乃立,义在利斯长。
这一联说的就是明清时代晋商商帮的经营理念——“以义制利” 。常言道“吃亏是福”,“占小便宜吃大亏”,都是反复在讲这个道理。
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化身,既然“义”能制“利”,那关公自然也就成“财神”了。
最后看赵藩(1851-1927)先生一副:
非缘果报方为善,岂望科名始读书。
上几联讲了修身与利益的因果关系。我们再看这一联,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荣华富贵吗?我们为善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回报吗?
换成西方文化的角度:如果我们蒙受了苦难,我们还会继续坚持上帝的要求——义无反顾地爱这个社会吗?
爱,到底是我们生活的手段?还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