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道家:上古延续至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伏羲老祖为鼻祖、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以辩证法的因素和哲学论点为思想基础,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学
道学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经典)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学问。
道士
道学者才是真正的道士,道学者是对那些从事道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的人士的总称。崇尚道家,研究道学的,可以统称为(道学士简称为道士),只有这个派别的人才能称呼为(道士)的,道教的信徒只能称之为方士或术士,还是有所区别的。事实上,有些方士篡改侵占道士称呼,无非是抬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已,士的解析就是读书的人,在道学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士,就犹如当下的学士,硕士,博士的意思差不多,大多数道教方士,术士普遍文化知识都不高,只是虚抬身价的称呼罢了!
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信士
随着时间的进步,道教也开始逐步发展了皈依证制度,办理皈依证后,称此通过皈依仪式确立道教信仰的信徒为信士这个称呼也是个虚称,严格意义上应称呼为善信,善信是对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积善,建诸功德,吃斋诵经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称,并非以钻研道教教义和修习道法为职业的道教神职教徒(方士)!
方士
方士一般是师徒相传,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法的道教神职教徒的职称。入道后,唯道是务,拜忏诵经,燃灯烧香,不务杂尘。但古代有的方士,虽拜师入道,而专门从事自我修炼,或著书立说。方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方士。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制定了出家制度。方士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派,全真派方士必须出家住丛林,不娶妻,不茹荤。正一派方士大部分为不出家方士,方士是男女的通称,女方士也可称道姑;男方士也称乾道,相对道姑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方士时,女道姑称女冠。方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方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方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方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