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济南的秋天》让我想到了北方的风,很多人南方和北方的风又不一样的概念,好像粗放,健壮,勇猛这些词语已经成为北方大风的标配,而南方温柔,细腻,多情也成为了风的印象。这些迥然不同的词语用在南北方的生活状态上好像就是成为了南北方的一个固有印象。就像不少人对我说,北方是不是有雪,北方的是不是很冷,北方人怕冷是很奇怪的。
其实这个固有印象是地理带来的,可是真正来说的话,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太
多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正如都说东北人豪爽粗鲁,可是大家却忘记了东北人特有的细腻,很多人说南方人温柔,却忘记了柔中带刚。很多时候先天的地理因素赋予每一个在其中的人以特有的精神印记或者是性格特点,可是在经过跟细化的社会环境打磨,由整体环境产生的独特状态是必然的,这也是南北方向的人能够进行沟通交流的必然原因。这么一说好像就回到之前提到过的一个原因:事物的正反两面,世界的阴阳两极。曾经很多人感到奇怪,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好像每个相似的时期,东西方世界产生的知识和哲学理念是相似的,正如东方有孔子,而西方有苏格拉底。西方有拿破仑,东方有忽必烈,都在不断的促进世界进行交流,也都在为世界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最近看到一道题,题目的具体忘记了,但是大概是再问中国历史上对农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好像每一位人之间相差几百年,而在新时代,诞生的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就是袁隆平老先生。
也许会有人感到好奇,袁老先生到底做了合适令他的地位如此特殊,尤其是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工商业的情况下,农业到底有何好处?这个问题也许难到了太多的人,这应该就是袁老哪怕在很久之前已经做出很多的贡献,可是真正被世界和人类所熟知确是在最近几年。袁老收到的关注度其实也表明了一件事,整个社会的人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也在提升,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可是世界在走向稳定 过程确实对应了太多人类的认知。
例如农业,很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令很多人对农业的重要程度产生疑惑,可是真正论起来农业其实是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站在整体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所需要的能量是一直的,而人是离不开吃喝拉撒,最起码生存是最基础的需求。而如果农业不足以支撑人类生存,自然没有多余的土地去供养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如果将农业工业和经济看做土地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一篇土地来生存,农业作为大儿子,他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当他的发展已经足以支撑他的长子地位,自然才会有多余的财产给予工业和经济。这么一看袁老的研究重要程度就很明显了。我们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固有印象,估计需要有半个世纪来调整人们对土地的正确认识。固有印象就像是汽车惯性,历史在向前,惯性一直不变,且看它大或小,自有时间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