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经,了解了,就去实践,实践了,就有成效。实践起来,愈是单纯,成效愈大;愈是三心两意,愈办不下去。事情就这么简单。
而近来,之所以会有人需求要有「更进一步,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可能是已经实施了读经的某些朋友,遇到一些困境,想要寻求解决之道。如是此意,则无怪乎此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因为这里面有多如牛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绝大部份是因为「丧失了那读经的初衷」,意即,没有认识到读经的真意,三心两意起来。尤其是不了解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赞天地之化育,是一种责任,一种期待,一种智慧的方向,而不是功利的数学的计算。即,只是这教育大体是明显的向上的向善的进步的,即是好的,即是可取的。但有许多人听了读经的理论后,让孩子读经了,孩子品性已经改善了,他就进一步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差错,孩子已经一日千里了,他就想要让孩子一日万里。
老师和家长都紧张起来。于是今天发现读经还有这个毛病,明天又发现还有那个毛病,于是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对读经,失去了原初的信心,产生了「信心危机」。他们已经忘了,这是在做教育,不是在组装机器。
他们也已经忘了,如果用别种教育,问题还要多得多,还要严重得多。他们把一切问题都要在读经中解决,而且要求立刻解决!就在这不合理的希求上,读经自学的人人心惶惶。
其实,教育路上,会是有问题的。问题,有时是可以解决的,有时是不能解决的,有时是不解决反而是对的。
这山望见那山高,就会有许多不安出现。别人的经验,固然可以供参考,但如果硬要学下来,也不保证就是好的。事情往往是初发心那一剎那是最对的,许多人生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回归原初的一念之诚,不解自解。复杂丰盛,固好,但所有的复杂丰盛,都要植根于简单明白。
——季谦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