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一直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淡泊意境的审美追求,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与文人爱竹颂竹的同时,从竹制使用器物演变的竹雕艺术品开始渐渐盛行。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枝奇葩,其历史源远流长,自六朝始,成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其刻工精细,形神兼备,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技巧而冠绝一时,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珍爱收藏。时至今日,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竹雕艺术品再次成为人们收藏领域的新宠。青年雕刻艺术家李征宇以其巧夺天工的技艺,气韵高古的作品内涵,继承并发展着这门凝结着历史精髓的传统艺术,向世人展示出竹刻艺术今日的鼎盛与辉煌。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蜀中自古多竹。出生于蜀南釜溪的李征宇,自小就和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因受母亲的影响,他三四岁便开始习工笔画,闲暇常到翠竹林立的竹林里写生,在青葱的竹枝上雕刻描摹,其根植于心中的绘画、篆刻的天赋日渐显露。岁月无痕,进入青年时期的他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走进美术院校,而是成为了市电池厂的一名工人。为生活奔波的繁忙没能让他放弃对艺术的挚着,反而更坚定了他追求的信心。《庄子》云:“知而不学,谓之视肉。”未有不学而能得其精微者,未有不遵古法而自能超越者,为此,他苦练书法,其字从二王、唐刻碑入手,尤于《张迁》、《石门颂》、《礼器》及《乙瑛》、《曹全》诸碑,又进而研习汉代帛书、简书及古代名家墨迹,博涉诸家,深化传统,孜孜不倦。随着对书法绘画研究的逐步深入,他选取了雕刻和篆刻作为艺术创作的切入点。如何能将雕刻的载体与完善的人格相融合?这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一直困惑着他。正因为拥有一份淡泊随性的士者之心,他渐渐把视角转向了竹!竹雕对于他来说,既陌生又亲切,亲切是因为竹的文化内涵让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陌生却是指竹雕刻的技法没有规律可循,更没有老师可以指导。“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他凭着一颗好学的赤子之心,认真研习明清时期朱氏三松及吴之璠等各种学术派别的竹刻技法。为能让所刻之物臻于妙境,他每天徜徉于西秦会馆,学习、观摩那些古建筑上栩栩如生的木雕,从古人处直接取法。此时的他,深深感觉仅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雕刻和篆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创作需求,当生存与艺术追求相背离的时候,他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理想。1992年他辞职放弃了当时效益最火的单位铁饭碗,开始了他的职业雕刻生涯。
明 竹雕摆件十年磨一剑,其锋谁与争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潜心研究雕刻期间,他三四年时间没有出家门,谢绝了一切朋友来往,凭着自己对这门艺术的空间想象力和结构造型能力,终于自出机抒,创作出了古朴天然、闲雅率真、格调醇厚,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层次感、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竹刻作品,1993年,他以砖印画为蓝本的第一件作品“竹林七贤”竹雕笔筒经台湾商人辗转新加坡,被新加坡商人高价收藏。这无疑为他的执着注入了一份精神与物质的肯定。
伴随着李征宇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他在一次次的迷茫和磨砺中成长起来。1995年,他开始到省内外的名胜古迹考察研究,大量参观博物馆中的艺术品,结合唐宋元时期的画风进行创作性雕刻,他先后将乐山大佛、荣县大佛等实物雕刻在笔筒上,其雕刻技法亦越来越成熟。作品有以神仙对弈、奇石怪松、竹林为背景的《竹林七贤》、《西园雅集》、《玉马图》等,也有寓意民间吉祥如意为主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作者将神仙、高士喝酒、下棋、聊天、抚琴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细观其笔筒、香筒、臂搁、佛像等作品,将传统的镂刻,浮雕及圆雕等技法巧妙地结合,大多是洼隆浅深,刻五六层的镂空深刻透雕并行制作,独具匠心、自成一家。其运刀,心使腕运,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刀使,细则摄于秋毫,大则弥于宇宙,线质圆混,无一处凹凸,无一处断续,混元一体。所刻之线,大多一刀为之,且不用打磨,在刀起落之间自得风韵。
李征宇随着竹雕技法的完善,九天之外看春秋,自然胸次廓彻,一通而百通,玉、木、牙、紫砂等雕刻亦臻于妙境。他第一次接触玉雕是在1998年,受一位大收藏家的委托,他接手了一件价值十几万元的翡翠材料,在没有可供借鉴的基础上,他将凸雕、凹雕、平雕、线雕集于一身,创作出了形神兼备、别具一格的玉雕作品。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各种作品达五十余件之多,绝大部分已流传全国各地,有的作品已远销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深受国内外收藏者的青睐。其中作品木雕臂搁《盘古开天地》被中央电视台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收藏;作品紫檀笔筒《兰亭雅集》被台湾收藏家收藏;作品玉雕《竹林七贤》被云南珠宝商会收藏;作品竹雕笔筒《西厢记》被日本收藏家收藏;其间,他的一件竹雕被商人转手在东南沿海销售时,被当地查获,称涉嫌“走私古董”将该竹雕没收并保存在了博物馆,另有几件作品也被浙江省博物馆等几家大型博物馆当作古董收藏。还有的作品经商人转手,多次被拍卖公司当作古董拍卖。其中一件竟卖到几十万元。
经过多年潜心于艺,内外兼修之下,他于1999年加入市书法家协会,2001年加入四川省收藏协会,2002年参加市美术家协会,2003年参加四川省书法家协会。2005年成为国家三级工艺美术师,为今后的艺术生涯搭建了更高的空间和平台。
李征宇作品始知丹青笔,能寺造化功
近年来,市政府花大力气打造了川南老街,这条承载着我市母体文化—盐文化的老街,以及市政府出版发行的《遍地盐井的都市》一书再现了本市繁荣的盐场盛景和丰厚的井盐文化,也深深激荡起了这个年轻艺术家的灵感。他开始思索如何构思一幅全方位反映我市民俗文化的图画,经过四个月的构思创作,他以《遍地盐井的都市》为蓝本,完成了作品《釜溪上元提灯图》的绘画部分,之后开始选材雕刻,历时三个月的精心雕刻,他完成了包括老盐场、老茶馆、盐商会馆、川剧院、小吃、灯会等11个与盐有关的场景,其中共有103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釜溪上元提灯图》几乎囊括了本市所有的民俗文化,并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富荣盐场的繁荣盛景。整幅雕刻有的简练自然、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变幻无穷;有的小巧精致、玲拢剔透;有的细密入微、鬼斧神工。我市艺术界的大师们对此高度评价道:“这简直就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盐都清明上河图。”
《书画文献》杂志主编、书法大师陈硕在观其作品后题词赞赏:“雕篁镂玉!”;著名书法家程风子则题有:“始知丹青笔,能寺造化功”的盛赞。市政府将他的竹雕列为了代表我市艺术最高水平的礼品,馈赠友好城市和外宾。
“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实至名归,李征宇其心存于道,修德行于己身,成就于人格,时游戏于艺之中,如鱼在水,忘其为水。其士者之心,自然当仁不让。
李征宇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