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师的再成长

教师的再成长

作者: 一土大侠 | 来源:发表于2022-06-13 21:17 被阅读0次

    入职已满三年,刚好送走一届,职业成效不错,承蒙多方认可。学校领导G说:“小某入职后的第一届就放了一通响炮”;教研组长H说:“小某老师入职三年,成长迅速——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了”;所带班级的班主任老师H说:“和小某老师搭班,既让人开心,又叫人放心”;所带班级某生C说:“高中三年拜在某老师门下,真可谓幸运之极”;所带班级某生的家长F说:“开始因某老师过于年轻而有些担心,考下来后我们就只剩下开心了”。

    欣闻多方一致认可,尤其是听到领导与前辈同行们的肯定,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而在得意之余又习惯性的将理性思考借助于下列一系列的问题而向着更为深入的层次推进:。

    问题1:难道所带班级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可以算得上放了“响炮”?

    问题2:难道所教学生能够经受得住“高考”的检验就可以算得上“成熟”?

    问题3:难道用于检验教师“成长”状况的唯一标尺就只是“高考”成绩吗?

    问题4:如果说确实是放了一通“响炮”,则相应的“火药”和“引信”是什么呢?

    问题5:如果说确已“成长”和“成熟”,则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而供“再成长”吗?

    问题6:教师的“成长”通常是怎样实现的呢?

    问题7:教师在继“成长”之后的“再成长”又该怎样着力呢?

    问题8:教师的“成长”及“再成长”的状况应如何作理性的考量呢?

    问题9:教师的包括“成长”和“再成长”的全过程具备着怎样的特征呢?

    问题:10:确立“成长”与“再成长”的考量标准,尊重“成长”与“再成长”的相应特征,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又应该怎样稳步前行呢?

    ……

    显然,若能够理性的思考上述问题,若能够以针对上述问题所作的理性思考而总结自己业已经历的从业过程和指导自己的后续职业行为,则无疑能够有效的巩固自己的“成长”成果、并有益于自己的“再成长”历程。于是,……

    首先思考并回答前三个问题:第一,若所带班级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当然应该算的上是放了通“响炮”,只是教师劳动成效更为重要的标志应该是所带班级学生在后续的人生发展中所引爆而放响的“连珠炮”;第二,所教学生能够经受得住“高考”的检验,当然应该被作为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是“成熟教师”还应该同时具有其他更具特色、更为鲜明、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标志;第三,应对“高考”的能力与水准肯定是检验教师“成长”状况的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标尺,只是若将其视作唯一标尺就有些偏离教育的本意了。

    接着理性思考思维含量较为丰富的第四个问题:第一,所以把第四个问题称作为“思维含量较为丰富”的问题,是因为该问题在认定其“然”(肯定是“响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去追其“所以然”(追问成就“响炮”的缘由——“火药”和“引信”);第二,知其“然”后冷静而理性的去追问其“所以然”,一方面是做学问所应养成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谋求职业发展的必须;第三,至于说起成就“响炮”的“火药”和“引信”,在认真反思三年来的履职经历后便不难将其确认为是教师的赖以保证其较高履职水准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及因此而得以保证的“智慧的职业行为”和“自觉的职业操守”。

    最后从后面的六个问题中先行析出基于教师的“成长”与“再成长”的相关问题,进而一并作出理性的思考与深入的剖析:第一,教师职业的发展水准f,通常应表为教师从业时间t的函数,尽管这样的函数关系于细微之处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但若作粗线条表达则应该是大体相同和大致相当的;第二,如果在大数据基础上描绘出所谓“f ~ t”曲线,则曲线整体应大致分为特征不同、意义各异的三个阶段,即: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再成长阶段;第三,“成长阶段”通常需历时3 ~ 6年,“成熟阶段”通常会历时6 ~ 12年或更长,而“再成长阶段”一方面不一定每位老师都能够实在经历、另一方面每位能够实在经历的老师的相应历时一般也会有较大的悬殊;第四,若能够以所谓“f ~ t”曲线来描绘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理想情况,则在教师职业的“再发展过程”应该大体包含如下三种可能,即:理想的职业技能提升、平庸的职业技能保持和由于职业懈怠和身心疲惫所导致的职业技能低迷。

    行文至此,是应该直接切入主题而正面论述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过程了。考虑到基于教师“再成长”阶段中所谓“教师职业发展水准的平淡”和“教师职业发展水准的低迷”等,均不是我们于主观层面上的追求,所以关于这两种情况所对应的特征及其成因不说也罢;考虑到基于教师“再成长”阶段中所谓“教师职业发展水准的跃升”应该是我们于主观层面上的孜孜以求,所以针对这种理想的目标诉求实施理性分析,于我们的职业发展极具价值。另外,由于描绘“成长”与“再成长”两个阶段的“f ~ t”图线具备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所以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过程的相应分析,拟采用与“成长”过程作比较而寻觅其间的异同的方式来进行。

    如果将“f ~ t”图线的“成长阶段”认定为是处在(0,t1)区间,则在该区间内必然存在着某个时间拐点t0(0 < t0 < t1),在拐点处f随着t的二阶变化率为零。这就意味着:在区间(0,t0)内,f随着t的变化率逐渐增大;而在区间(t0,t1)内,f随着t的变化率逐渐减小。这样的变化特征,较好的符合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于起步阶段时“成长”加速和教师的职业发展于接近“成熟”时“成长”放缓的实际情况。与此相似,如果将“f ~ t”图线的“再成长阶段”认定为是处在(t2,t3)区间,则在该区间内同样应有相应的拐点存在。

    尽管“再成长”阶段的“f ~ t”图线与“成长”阶段的“f ~ t”图线存在着外形上的相似之处,但若论及形成这外形相似的图线的根本性缘由和触发性机理,却应该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在入职之初所经历的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相应的“成长”缘由以及触发“成长”的相应机理等,通常被认为是所谓的“体验式职业经验积累”和“运作中职业技能训练”。是的,教师的职前教育所完成的只是“学科知识积累”和“职业技能启蒙”,教师入职后直接面临着的是针对所积累的学科知识而在运作层面上实施并实现相应的传承,这就需要在入职初期阶段的履职行为中,将职前基于纸上谈兵式的“职业技能启蒙”通过亲力亲为的体验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训练”。而“成熟”教师的标志,则通常是以“职业技能训练”的状况与成效来标定、通常是以教师对职业技能运用的熟练与流畅程度来考量。教师在经历了教师职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后,其“再成长”阶段的启动缘由应该是对熟练的职业运作行为所实施的理性反思,其“再成长”阶段的生长机理则应该是在理论的高位指导下而针对职业运作行为所实施的批判性梳理。是的,结合笔者的亲身体验而作理性的反思,便可以切切实实的体会到:第一,笔者三年来的职业经历,实际上正是在前辈同行们的提点下而在作所谓的体验式职业技能运作与训练;第二,笔者三年的兢兢业业和三年后“高考”中较好的表现,换来的是同行前辈们基于“成长”和“成熟”的肯定与鼓励;第三,笔者基于上述十来个问题的自觉反思,似乎让自己看到了前方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职业发展前景;第四,直觉告诉笔者,基于职业经历的理性反思,客观上启动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过程。

    实际上,由于笔者的教师职业经历还刚刚起步,由于笔者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领悟尚处于初期的萌发阶段,所以笔者对教师的职业发展、笔者对教师职业发展中包括“再成长”阶段在内的各个阶段等,都还处在一种朦朦胧胧的模糊而粗浅的认识水准之上。在这里,笔者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阶段而直言吐出些许粗浅认识,并试图以此来完成本文标题中所提出的“浅论”之任务。

    认识1:如果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做,则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再成长”阶段可有可无;如果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做,则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再成长”阶段不可忽缺。

    认识2:如果说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是将教师从“幼稚”推向“成熟”,那么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过程则就应该是把教师从“成熟”引向“卓越”。

    认识3:如果说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实际上是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而基于运作层面上的发展;那么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过程,则实质上就应该是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的梳理而基于思维层面上的发展。

    认识4: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成长”阶段是实施“再成长”的前提与基础,而“再成长”阶段则是实现“成长”阶段的继续与升华。

    认识5: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从基于运作层面的“成长”阶段走向基于理性层面的“再成长”阶段,是将教育运作自觉纳入理性指导的必由之路。

    认识6:在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中,会更多的体验到教师职业的艰辛;而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阶段中,则会更多的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认识7:如果把“成长”阶段视作为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再成长”则应该被认为是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8: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从“成长”走向“成熟”后而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孜孜以求,应该被认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认识9:仅仅在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中玩弄教师的职业技能,很容易使“教育”蜕化为“训练”;只有把教师职业的发展推向“再成长”的阶段,方能够保证在“教育”的运作中表达其本意。

    认识10:在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中,充其量也只能获取些许成功的喜悦;而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再成长”过程中,则应该能够真正的体验到生命的乐趣。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的再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zn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