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击碎标签,重塑你的个人形象
找到你的角色标签,是你在讲故事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同时,我们借鉴了电影创作里,制造人物弧光(身份反转)的方法。也就是,用击碎标签的方式,来塑造你的人物弧光。做到这一点,你将获得超越事实的优势。
怎么击碎标签呢?你一共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是搜集标签。正视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
第二,是找到击碎标签的方向。朝着标签的二元对立面,去组织你的故事。
第三,是击碎标签。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击碎它,也可以通过故事本身来击碎它。
关键在于两个字,演和讲。不是我们经常说的演讲,而是要把这两个字拆开看。
演,指的是通过你的行为,通过你讲述的姿态、语气、腔调来击碎标签。
假如你自带华尔街的精英气质,就算讲得再好,大家会觉得这是应该的。但是,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没人在意她,甚至有点质疑她。这时,她居然主动打头阵,一开口就侃侃而谈,这个反差是不是很大?现场肯定会突然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反转给触动了。
讲,指的内容本身。
在内容本身上下功夫。假如你准备了很多素材,你需要挑选那些最能击碎标签的内容,作为讲述的重点。
她是个盲人。她上高中的时候,就失明了。显然,当一个盲人出现在演讲台上,很多人都会给她贴一个“对外界不够敏锐”的标签。所以,希娜一定要描述大量的细节,来击碎这个标签。这时,观众会觉得,希娜眼盲心不盲,比他们观察事情更透彻,信任马上就建立起来了。
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来自于这个出人意表的反差。
二、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这一讲咱们解决了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一个好故事。我已经为你编写了一张相对完整的、关于好故事的认知地图。这张地图分成正反两面,正面是麦基公式背后的内功,也就是“冲突颠覆生活”的含义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而反面则是好故事的招式。也就是,怎么讲一个好故事?
1、首先,什么叫冲突?一个有趣的冲突,必须要戏剧化。什么叫戏剧化?简单来说,就是怎么做都对,但又怎么做都不对。
比如,有个女强人,向来视男人如粪土。突然有一天,冲突出现了,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但是,到这一步还不够,这个冲突必须得具备矛盾的两面性。所以,再加一个条件。这个男人,是个有妇之夫。女主角正视这段感情,就违背了道德。逃避,就违背了自己的内心。这种纠结,就叫戏剧化。
2、其次,什么叫生活? 只有能让大多数人产生代入感的,把感情放进去的,才叫生活。
比如,你在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一家人,住在一栋能看见海景的房子里。但是,有一天,前面的楼上装了一个广告牌,正好把海景挡住了。你看,冲突出现了。但是,你未必会产生代入感。因为它描述的只是少数人会碰到的特殊情况。
但是,假如这个开场改改:一家五口,挤在这个房子里。房子还欠着几百万的贷款,全靠男主角一个人还。为了省钱,儿子舍不得买手机,老婆舍不得买衣服,女儿舍不得买化妆品。家里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但是,不管有多大的矛盾,只要一家人一起站在窗前看着大海,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这片窗子里的海景,就是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时,有一天,前面的楼上突然多了一块广告牌,把海景挡了个结结实实。这就不是简单的海景被挡住的问题了,而是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家庭,唯一的生活寄托突然被瓦解。这时,很多人都会产生共情。因为它触及的,是一种更普遍的情感。
它为什么会吸引你?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在我们的大脑里制造了一个真空,而我们人类的大脑,在接收信息时可以容忍错误、悲伤、厌恶等等一系列的负面信息,但是,绝不能容忍,自己的意识里存在真空。
这里的真空一般分成两种,逻辑真空和情感真空。
“冲突颠覆生活”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你在听众的意识里制造了一个真空,之后,你再亲自把真空给填满。
一个好故事应该具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生活遭遇变量
冰山就是最大的变量,它一下颠覆了所有人的生活。这一阶段是给观众制造了一个真空。
2、第二阶段是意外打断努力
所有人都在努力活下去,但是,这些努力又一次次失败。有人选择放弃,有人继续坚持。这一阶段是试图填补真空,但这些努力可能会失败,从而会带来更多真空,观众的心被进一步牢牢抓住。
3、第三阶段是结尾制造情感的满足。
男主角杰克死了,他没法和露丝在一起,但是,你的内心是满足的。也就是,这一阶段,你终于把观众的真空给填补上了,他们会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掌握这张地图的正反面,你就能读懂世界上大多数的故事,成为一个更高阶的观众,一个更清醒的观察者。
最后,做个补充说明,今天我们多次提到麦基公式,是为了讲述方便。在麦基本人看来,他提出的不是公式,而是原理。当然,至于麦基为什么这么说,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咱们就不多说了。
三、电视算法:怎么一开口就俘获注意力
这三种情感分别是,生、死、爱。这也是你进入到别人意识里的三个最快捷的入口。
1、第一个公式叫“你有病,我有药”。把它应用在我们的日常表达里,就变成了,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这不是让你一上来就告诉别人他有病,而是要通过你的讲述,让他产生自我怀疑,让他自己觉得自己可能有病。
那么,这个公式怎么应用到我们的日常表达里呢?咱们需要稍微做个变形。把你有病,换成,你有错。也就是,撼动对方的基础认知。让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事情,可能是假的,是错的。一旦对方产生这种感觉,他的注意力,就被你锁定了。
第一流说服力的基础,就是你所持有的所有观点,都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存在的。 因为要传达的一个观点,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最快的办法就是先竖一个靶子,自己再把它击倒。要想做到这点,你就必须清楚,一个观点的正反两面,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在哪。
2、第二个公式叫做随机死亡。把它应用在我们的表达里,就变成了意外优先。
这就是角色的随机消除。它打破了你对未来的确定性感知。你总是猜不到,故事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应用到日常说服,咱们得把随机死亡这四个字改改,变成意外优先。也就是, 在讲述的时候,把意外放在最前面,让人一听,就产生巨大的好奇。
开口就让对方猜不到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通过颠覆他对未来的确定性感知,来锁定注意力。
3、第三个公式叫深耕喜好,把你要表达的内容,跟对方的喜好建立起联系。
在日常说服当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观点跟听众喜欢的东西做个捆绑。
四、纪录片算法:经历平淡,该如何说服
1、假如你的经历平淡无奇,不够吸引人,这个时候,你需要借鉴纪录片的核心手艺,困境原则。
不断强化一个经历中的困境,通过困境来制造转折,激发你的好奇心。
有困境,就意味着有转折。
讲故事的人都知道,转折有多重要。它是一个故事的立身之本。假如把讲故事,比作一场听众和讲述者之间的赛跑,一旦听众猜到你接下来要讲什么,就等于他超过了你。他会一路绝尘而去,不会再被你牵引。你的故事就失败了。所以,你必须要发起加速。
怎么加速?很明显,转折。尤其今天的听众比以前要聪明得多,他们脑补的欲望和能力,都要比以前强得多,转折也就变得更重要。而困境原则,就是帮你在平淡无奇的经历里,人为制造出刻意的转折。
2、如何运用困境原则呢?
(1)细节困境
这个客户为什么难谈?也许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多,很多都比你资深。你看,困境出现了。所以,首先你不能怯场。这样,你的第一个优势——勇气,就显现出来了。然后,你以为你有个好提案就完了?不对。这个客户还很重视仪式感。你还得开动创意,策划一场别致的签约仪式。这是第二个困境。通过它,你又展现了第二个优势,你很有创意,而且能主动承担一些超出本职工作之外的事。再然后,你以为签下客户就大功告成了?不对。在执行方案的时候,你难免遇到一些小状况。把它们一件件说出来,又能体现你的应变能力。
(2)细化情绪
我昨天去钓鱼,在太阳底下晒了一整天,连个鱼影也没看见,什么都没钓着。真的好失望啊。就在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走人的时候,你猜怎么着?鱼漂突然动了。我赶紧提起竿一看,上面真有一条大鱼,太走运了。你看,这种由失望到开心的情绪变动,也是一种困境,它也有转折。就要比你直接说昨天只钓到一条鱼好很多。
(3)控制困难出现的频率,合理是间隔3分钟一次。
五、电影算法:观点平淡,该如何说服
第一,电影快速打动观众的公式是,反复冲突+目标偏离。也就是,主人公经过努力之后,最终实现的目标,不是最初的目标。而且它的意义一定高于最初的目标。
第二,当你要说一件很大的事情,需要把“人类”置换成“我”。也就是,把大目标,装进小系统。
第三,当你要说一件没那么大的事情,需要把“我们”置换成“全人类”。也就是,把小目标,装进大系统。
六、网络小说算法:方案复杂,该如何说服
这一讲我们讲了网络小说的成功秘诀:爽感——金手指。金手指说白了就是网络小说中人物成长的一个作弊工具。通过不断使用金手指,读者可以不断体验爽感。而我们在说服别人接受复杂方案的时候也可以用到金手指,方法很简单,找到金手指并不断强化它。
这个金手指并不难找,其实就是你的核心论点。它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公式。它是打开复杂方案每一个环节的一把钥匙。接下来,你不断强化这个金手指。
如何强化呢? 不断给听众制造难题与困境。当他们感到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亮出金手指,让听众用金手指去克服困难,不断让听众产生爽感。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就不同了。课程的开篇就给出了金手指,那就是,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是稀缺问题。然后,后面每一节都是对这个金手指的印证。这每一次印证都会激发我们的爽感,原来经济学也不是那么枯燥,也不是那么难。追课跟追剧一样,不知不觉就完更了。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香帅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演讲,名字叫做《笨蛋一切都是货币》。这是什么意思?香帅老师是想表达这样的一个观点,“货币决定人类命运”。这个观点咋一听好像有点难,如果要真真正正搞明白这个道理,货币银行学你得懂一点吧,高等数学你也得学习学习吧,世界历史你也得熟悉吧。
七、游戏算法:如何激发参与感,实现说服
听众对你说的内容并不是十分关心,甚至有点小抵触,你该怎么办?
第一,什么叫参与感?不是参加,而是没你不行。
第二,你可以通过发起选择、制造悬念和情绪波动,来激发初级的参与感。
一款侦探游戏,你发现苦苦追寻的凶手,原来是自己的女朋友。她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呼唤你的名字。这时,弹出一个选项,转身给她最后一个拥抱,或者装作没听见。不管选哪个,故事的结果都不会变。但是,你一定会认真对待这个选择。因为它让你产生了情绪波动,把你的感情拉进了故事里。
在现实中,这两种发起选择的方法,仍然适用。你要在讲述时,时不时地发问。通过发问让听众参与选择。而发问的时机,就是这两个,强烈的逻辑悬念和强烈的情绪波动。
第三,你可以通过建立协作,制造更高级的参与感,进一步俘获对方。安置分工。
第四,最高级的参与感,是通过快速拉近听众和故事的距离,让你试图传达的感受被瞬间放大,触动对方。
八、广告算法:竞争激烈,该如何说服
第一,共同体原则。找到故事的主角,让听众跟你成为一个共同体。
听众以为自己是怎么样的人。
第二,负能量原则。要挖掘负能量,用负能量在听众心理撕开一道口子。然后迅速把这个口子填上。
第三,不满足原则。在故事的结尾,塑造不满足感,促使听众自己行动起来,体验结局。
吊胃口
九、辩论算法:如何说服一个不可能被说服的人
第一,你要明确说服对象,你说服的重点,应该在具有更高权力的第三方,而不是对手。所以,你要先选择场景,在有第三方的情况下再出击。关键说服第三方,有更高权力的第三方,说法第三方就赢了。
老公跟老婆吵架,丈母娘就是第三方。辩护人和律师辩论,法官和陪审团就是第三方。公司竞聘,评委会是第三方。总统竞选,选民是第三方。甚至更夸张点,哪怕是在办公室里拌嘴,也要赶上人多的时候。在微信上吵架,也要在群里吵,因为人多也是一种力量。总之切记, 在没有裁判的情况下,不要张口。要节省精力,等到有第三方在场时,再发出关键一击。
顺便多说两句,你可能以为辩论是一种正面对抗,硬碰硬的技术。但现在,你发现恰恰相反,辩论其实是一门借助外力,迂回取胜的技术。它的核心,就是把一对一的混乱纠缠,变成一场规则明确的博弈。
第二,你的目的不是证明对手错,而是要证明,你比对手更重要。你可以通过刻意夸张和抽象化来实现这点。
虽然你不能证明你比对手对,但是你可以证明你比对手重要。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只有你比对手更重要,你才是舞台的焦点,周围的人才会人把心思都放在你身上,观众才更容易被打动。所以,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放大自己的重要性。
(1)刻意夸张。
在你观点的基础上,说一个你自己明知道很夸张的事情,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身上,对方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川普说造墙。
这个夸张其实是激活了一个闭环。大家每批评一次特朗普,就等于让这个闭环循环了一次,这个时候,人们对特朗普的印象就会加深一分。注意,到这一步,特朗普的竞选对手说过什么,说得对不对,已经不在公众的讨论之内了。换句话说,他们已经被挤出擂台了。当台上只剩一个人,赢的不是他,还能是谁呢?
(2)抽象化。意思是,把一个具体的问题,抽象成更高的含义。
假如你支持送红包,你就可以把红包抽象成爱、友情、祝福。
假如你认为不该送红包,就可以把它抽象成人情世故
第三,即使最终输了,也不要紧。因为输赢的维度不是单一的,即使输掉了观点,也要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即使你的观点输了,那也不是全盘皆输,因为你还可以向观众和裁判证明你这个人是优秀的。
注意,到这一步,已经不光是说服力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一种看待竞争的价值观。以往我们都认为,要赢得竞争,一定要盯住对手,面对面对抗。但是,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时候就跟辩论场上一样,输赢的维度不是单一的。你的目标,不仅仅是取得观点上的胜利,同时,你也要在说服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能力获得最大化的体现。
这是辩手的智慧。同样,它也适用于我们平时的工作。比如你参加一场竞聘,就算有更强劲的对手,你明知胜算不高。但还是要全力以赴。在竞聘中,没准你别的能力会被发掘,获得其他的重用。所以,输得漂亮其实也是另一种胜利。
十、锦囊:探照灯与蒙太奇
两个讲故事技巧:
第一,探照灯式的讲述方式。也就是,放下大而全的妄念,像探照灯一样,把讲述的重心聚焦在一点,高度管理别人的注意力,让你的意图更清晰。
第二,口述蒙太奇。在你的表述中,创造镜头组接,通过组接增强感染力。全景加特写,或者相似物组接,都是不错的办法。
(1),是全景+特写。也就是先描述全貌,大背景、大事件、大影响,然后迅速切换到某个具体的局部上。
比如,你的观点是,生活不只有功名利禄,还有很多美好、纯真、浪漫。这个说法没错,但是不吸引人。你要再制造一点蒙太奇。你看,同样的意思,高晓松就换了个表述,他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注意,诗和远方,就是一组全景和特写之间的蒙太奇。诗是个具体的特写,远方是个很大的全景。这两个东西组接到一起,感染力就强多了。
(2),是相似物组接。也就是,创建一组情绪相似的画面。
蒙牛集团,咱们不说产品本身,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厉害的地方,就是特别擅长做汇报。有来宾领导视察,他们从来不说自己的规模、业绩、创新,而是说,有多少农民跟着他们养牛,每头牛能产出多少钱。当时他们还编了个顺口溜,是这么说的: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五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总还要牛。
最后,希望你多看。故事就像拼积木,你拿到的零件越多,你的故事就越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