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字」,对于能看到这段文字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
可是写什么呢?
为什么要写呢?
这句话问两年前的我,我会绞尽脑汁找一个「正确答案」,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可以梳理思考逻辑,可以变现,好的文字本身就价值千金……
似乎都是一个别人都无法反驳的「正经理由」才是成立,然后得意洋洋,仿佛我做了件多了不起的事情。
只要对方回我一句:
「哦,那只是你的想法。」
「可是我还是不喜欢写作,对我来说,写作太难太累了。」
我就会被击中,要么奋起反击,给对方撒一碗鸡血,要么垂头丧气,觉得丢失了人生意义。
现在再来看看,当时的那个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忽略了真正的原因 —— 我只是喜欢写作。
我为什么要写作?而我能够明白过来,就是因为写下来的过程,让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如果20年前能明白这道理,大概会少很多烦恼。
我从小就是个话痨,话多到我妈都嫌烦的地步,虽然听着,但是没听到我到底在说什么。现在看来,我除了话多,想法也多,敏感的、脆弱的、强大的、天马行空的……可是,这些零碎的想法,充斥着我的大脑,这些游走的意识,没有任何秩序,他们就是零散的点,而且还不断游荡——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我想法很多,然后呢?除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意义。
我喜欢和朋友交谈,遇到事情就找能信任,比我理性清醒的朋友去聊一聊,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过程中,自己之前没有想明白的问题,也渐渐清楚了。
我喜欢看书,喜欢那些智慧哲人的金句妙语,书籍和文字的力量,让这些思想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传到我的心里。
我就是喜欢这些奇妙的想法,充满睿智的见解,一个精妙的回答都能让我由衷赞叹良久,就能让我收获许许多多的快乐,难道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欣喜吗?还要去找什么理由去给它多多余的装饰?
因为我没有勇气做自己。
我总想着变得更好,总是要强不服输,最不能接受别人轻易的否定,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的边界,生怕暴露。其实,只是怕自己为攻击,被评价,所以「活得不像自己,那最起码被攻击的对象,不是真正的自己。」这大概是潜意识深处的自卑。
直到我一边给自己「设阻」,一边不断尝试,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还是坚持下来一直在写。而真正的改变,是从遇到阳志平老师,从认知写作课开始。
我一直把这个视为自己的运气,但是另一个角度看,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坚持,才会被吸引,「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我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一个自我坚持的动机。
契克森米哈赖教授在《心流》中说:“诗人与剧作家往往是一群严重沮丧或情绪失调的人,或许他们投身写作这一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受精神熵干扰的程度远超一般人;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于我来说,那些脑中碎碎念变成了一个个跃动的文字,在纸上,像是整齐有序的思想重组一个灵魂,我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自我」,是「过去的自我」他们凝固在纸上,是「未来的自我」他们藏在文字的想法里,是「可能的自我」只要我能永葆好奇,一直去探索,而这件事,不需要赋予更多的意义,探索和收获的本身,就是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