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5.28癸卯年 四月初十 星期日
备注:Day561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猎鹰计划与伍子胥之死》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内容:在伐吴“九术”中,越国智囊轩主张通过隐态战争手段,“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吴国的鹰派人物就是掌握吴国军事大权并一直主张对越动武的伍子胥。
若不是伍子胥的举荐,当初阖闾没未看上夫差作为继承人,他认为夫差“愚而不仁”。所以,伍子胥在政治上遇到的阻力首先要检讨自己。
可怎么办呢?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己捅破的窟窿只有自己修补。所以,夫差越是做出愚蠢的决定,伍子胥越是要试图想方设法去扭转和改变他。
在黄老道学管理体系中,“心印”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心印之道,在于彼此之间的真信。
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这种君臣遇合,貌不合,神悖离,裂痕越来越大。仅剩下了折磨、煎熬。
《越绝书》对伍子胥的评价称:“子胥勇而智,正而信。”子贡评价:“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过。”意为,首先,伍子胥是一个勇敢而富有智谋的人;其次,伍子胥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再次,伍子胥是一个对身外的事件看得很透很深的人。最后,我们都承认,伍子胥是一个好人,但也是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他可以不惜身死也不愿意隐瞒宽容君王的过错,做不到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的性格才是致命的要害。
《文子》一书中说:“闭四关,止五道,即与道伦”。四关在黄老道学看来,是“耳、目、口、心”这四关。
作者认为伍子胥的性格可用八个字:心直、耳快、眼毒、嘴硬。
心直是指伍子胥过于正直忠诚,学不会欺诈,守不了愚拙、绕不来弯子,心中坦荡荡。有一种说法 是“直来直去损人丁”,再高妙的智慧都难以藏住。
耳快,作为吴国最高军事长官和相国,伍子胥接收的信息多、渠道广,该管的工作他在管,不该管的事却偏偏因为知道了也在管,这就很讨人嫌了。
眼毒,一方面指他看事透彻,无论多么隐秘的诡计都能洞察先机,瞒不过他的心;另一方面是指他看人糊涂,夫差的王位、、伯嚭的高升,哪一个不是出于伍子胥的举荐?
嘴硬,指的是伍子胥在语言表达和沟通上,缺乏表达艺术,没有掌握智臣的劝谏方式,亏就吃在口中语言的强硬上。所以文子告诉我们,“故闭四关,终身无患。”
夫差和伍子胥君臣二人的这种強硬状态,并非不可调和。他们之中只要有一个人肯让步、肯示弱,能够守雌节,都可以相安无事。 正如《道德经》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刚健勇猛的本领,虽然能够克敌制胜,但是肆于刚勇,贪于妄进,则必然会遭受天下人的厌恶。所以,深知本性雄强的毛病,我们就应当守持雌柔而不争,虚心谦下如同天下所归的低谷。哪怕知道自己聪明睿智通晓事理情理,也应当内含自守,外用其愚,这是成功与体道的法式。
伍子胥被赐死,主要是两大原因造成的,第一,行为的过失。伍子胥将儿子送到齐国安居。第二,语言的过失。伍子胥一贯暴烈的脾气和充满负能量的语言多次让夫差动怒。
而伍子胥在面对夫差时也缺乏尊重以致到后来频繁暴出狂言,最终伍子胥被赐自尽。
作者认为若伍子胥能在劝谏夫差时改善一下自己的强硬态度,多采取一些委婉的语言艺术,能够对吴王夫差多一些饱含正能量的鼓励肯定和积极向善的殷切欺许;或许,吴国的国运与伍子胥的命运完全就可以改写。
公元前482年,为了跨越式提升吴国地位,夫差不顾太子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善意忠告,而固执己见地调集全国可用之精兵,甲胄鲜明地朝黄池出发了。
就在夫差与鲁哀公、晋定公并排站在封禅台上,检阅三军时,越国派出由范蠡、洩庸二人秘密在吴越边境集结了三万精兵,一举打通了长江沿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进吴国国都,打败了太子友,焚烧了姑苏台,还顺手拖走了吴国的大船。
夫差傻眼了,黄池会盟,谁才是真正的明星?谁才是霸气惊天的英雄?
启示:这一节到了伍子胥命运攸关的时刻,我觉得还是说说识人的本领。
伍子胥少年时因父兄大仇辗转到吴国,得到重用后也报了仇,所以他对阖闾是感恩的,对吴国是有感情的。为何晚年会将儿子送到齐国安居,想来也是对夫差治下的吴国太失望了吧。
这么一位精明的军事家,屡屡看到夫差如阖闾所说的做出一系列“愚且不仁”的行为,想必他肠子都悔青了,恨自己有眼无珠,竟扶持夫差这种蠢货上位。
为何他对夫差的治国方式大加鞭笞?想必是因为他已经预测到吴国的国运彼时已处于下行,无挽回的可能性,而自己空有谋略却无法施展。
看似他脾气的暴烈、言辞的过激、肢体的不敬都在说明形势迫切,却无人和他一样忧国忧民。也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灰心绝望,就是夫差不赐他自尽,在勾践大军踏破吴国国都时,伍子胥也会殉国。
伍子胥早年也曾聆听过老子的教诲,虽未得其传授精髓,他的政见也在多次的政治交锋实践中得到了洗礼。
虽纵其一生我们无法学完所有的知识,但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一定要找时间把关于人相关的知识学科了解一下,我们要明白有些人是不必要出现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