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5·17
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开始报名了。
我印象中孩子们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征文比赛。
回想起自己的科幻文学阅读经历。
作为典型的文科生,对此类作品并不感冒。最早的接触是从第一届学生——那得是遥想16年前了——开始的,当时“忧郁王子”(只记得外号,不记得真实姓名了)很喜欢《科幻世界》,上面连载钱莉芳的《天意》,他强烈推荐给我看。韩信、黑衣人,飞行器、伏羲,秦始皇、张良、刘邦、在韩信的保护下穿越到今天回忆起韩信的“我”……地球文明的起源原来是外星人的飞行器陷落水中损坏,“他”要让地球人帮助“他”填平那片海,然后逆转时间,回到来到地球的那个瞬间,让飞行器安全降落陆地,所以他不得以要帮助地球人发展地球文明,以期加快“填海”速度。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瞬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将这本小说一读再读。《天命》出版,我第一时间买到手,每次讲授《苏武传》,读到“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都想起《天命》中,钱莉芳用这个细节细腻的描摹现代穿越到古代的“苏武”他内心的那些纠结。科幻前面缀以“历史”,钱莉芳的《天意》《天命》让当年的我开始不排斥科幻作品。
然后就是《三体》。“雨果奖”呢!跟风读的。但是从“地球往事”到“黑暗森林”,再到“死神永生”,脑洞越开越大,至今我清晰地记得丁仪被水滴蒸发前说的那句话,“孩子们,快跑!”这句话令我头皮发麻,继而是似乎慢慢沉入海底却无力挣扎的绝望。当然,最喜欢和孩子们探讨的是那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话化用了哲学家帕斯卡的名言: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我认同这样的解读:要让活着的每时每刻都要精彩,而不是让生命虚度,随着时光衰老。一个工科男,试着用哲学的表达,去解释岁月和文明的关系。这些朴素的语言直击我心。
最近的是丹·布朗的《本源》。一本科幻小说,我却做了几千字的书摘。妙语警言,俯拾即是。作者对宗教、政治、艺术、自然科学、计算机技术……诸多方面的见解,令我叹服。
我的阅读感受归纳为两点吧:一是想象都根植于作者对某一领域的热爱。二是好的科幻文学应该是披着科幻外衣向内观照人心人性的作品,不是“拽科学名词”“开科学脑洞”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