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司马光曾是当时备受瞩目的嘉祐四友之一。
年轻时,他们都曾在同一个机构中担任完全相同的职务,一时间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非凡的文才,王安石尊崇司马光高尚的品格。在同僚们中,他们俩的友谊成了某种典范。
王安石与司马光曾是亲密的朋友,司马光非常欣赏他,起初也支持他的变法。后来,因王安石主张变法,施行新政,而司马光有一些反对意见。政见的不同,使这对本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老朋友、智者名人,竟然好像有了解不开的深仇大恨,成了两只好斗的大公鸡。
有一次,在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时节,包拯邀集同僚们饮酒赏花。酒宴中,包拯敬酒时,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
但是,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擅饮酒。当包拯给司马光敬酒时,司马光碍于情面,一仰脖就把酒喝了。包拯敬到王安石时,王安石却执意不喝。于是,全场哗然,酒兴顿扫。
此时,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就喋喋不休地辱骂起王安石来。王安石自然不示弱,也就以牙还牙地痛骂司马光。原本喜兴的场面,瞬间污言秽语满天飞,令人尴尬至极。
自此,王安石得了个“拗相公”的称号,司马光也有了个“司马牛”的绰号。两人间的“怨仇”也更大了。
接着,王安石这个“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派领袖根本不把司马光放在眼里。他就像一位斗牛士,当看见凶猛的蛮牛冲过来时,还嫌不够刺激,竟然不断挥动手里的红布,使得牛变得更加愤怒。
这样一来,司马光又是上书皇帝,又是面陈陛下,竭尽全力地告“拗相公”的御状。罪状之一是“不晓事,又执拗”;罪状之二是拉帮结派,利用皇帝给的权利,笼络了一大帮江西等地冥顽不化的蛮子扰乱朝政。直到把王安石搞下了台,司马光才罢休。
王安石一次变法,与宋神宗心心相印;然而,这次变法几乎令他遭受众叛亲离,曾经亲近的朋友一个个疏远。
变法之初
北宋建立初期,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包括过度重用文臣所导致的冗官、冗兵和冗费问题。
宋朝如同背负沉重包袱行走,这种负担不仅妨碍了民富国强的实现,还让其面临着西夏和辽的攻击,有可能导致国破的危险。
因此,当时的宋朝,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提出了改革策略,以解决宋朝的问题。
旧党志在保持宋朝的国运昌盛,他们倾向于采取“缝补”之策;而新党则以改革换代为手段,力图使国家富强,民众昌盛。
宋神宗是一位勤奋治国的皇帝,王安石多次以《易传》中的《泰》和《否》为引,来加强宋神宗的改革意志,促使其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便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从而正式启动了变法。
改革初始,便遭遇诸多阻力。保守派的吕诲列举了王安石的十项罪状,斥责他是“似忠而实奸,似信而实诈”。
吕诲在朝堂上不断磕头,直到额头溢出鲜血。
他所列举的王安石的十大罪状主要包括:王安石前倨后恭,有政治野心,无视朝纲,不尊重皇上。不够包容,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结党营私,设立条例司,不仅专权,同时不愿意用贤德之士,反而任用奸邪小人等十条罪状。
宋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的改革,因此在收到这份奏章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吕诲贬谪离京。
吕诲在离开之前特意与司马光见了一面,表达“一切都交由你了,请尽心尽力,坚决与王安石那个狡诈小人对抗到底。”
司马光起初对这一任务感到困惑,他觉得吕诲的指责有点过分。
最初的朋友
在宋仁宗时期,司马光、吕公著、韩维、王安石等人早已是声名显赫的四友。
昔日,当王安石名声黯淡之时,吕公著便向皇帝推荐了他,这两位兄弟情同手足。
即便受到皇帝的赞赏,王安石依然心怀感激之情,向皇帝表达了这样的劝告:“如果吕公著不能担任宰相,我宁愿不再做官。”
然而,吕公著后来也选择了反对变法的立场,他对改革的反对程度甚至超过了司马光。
曾经与我关系最密切的朋友,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安石变法的发端,乃源自韩维与其紧密的交往。他与宋神宗关系密切,几可谓其良师益友,正是他向宋神宗推荐了王安石,为变法铺就了道路。
韩维最初郑重其事地表示,王安石当时乃是一位非凡之才。直到此时,宋神宗才决定任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府知府。
王安石的才华后来得以展现,并因此受到重用,开始了变法之路。然而,与此相反,韩维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与昔日的好友反目成仇。
除了韩琦,还有过去三朝的贤相,以及这三位好友。
韩琦多次与王安石对立,曾反对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变革措施,认为这些举措不但无益于民众,反而会加重民生困苦。
王安石虽然韩琦的观点常常与他相左,但他却对韩琦赞赏有加,称其为一位勇于直言的忠臣。
后来,这些人与王安石逐渐疏远了。王安石的变法使他与昔日的朋友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甚至差点招致了众叛亲离。
究竟是什么变法,王安石如此坚定地推行呢?
变法的核心
青苗法、募役法等举措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富足而不加重民众负担,不增加百姓的税赋,从而使国家获益。
国家在人民经济拮据时,为其提供贷款,避免了他们向地主借高利贷。这不仅使人民受益,也有助于国家增加收入。
王安石曾进行教育改革,此外,还实施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国力、壮大军队等方面着想。
科举制度已不再以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为标准,而是更注重考察策论,以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这一项改革措施成为了唯一被后来的旧党延续下来的。
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对当时的宋朝国力产生了巨大的增强作用,以至于连列宁都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改革者。
变法的推行不仅触及了封建地主的利益,给改革蒙上了重重困难的阴影,与此同时,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大量提拔小人,致使贤者离职。
因此,在政策改革之后,甚至连曾经的盟友司马光也挺身而出反对。司马光最初的反对态度并不激烈,曾多次书信与王安石往来。
你担心的是,尽管吕惠卿、蔡京等人品行有瑕疵,被视为小人,但你仍然将他们任用于关键职位,使其成为变法的主要执行者。这样做可能会招致风险,让你自食恶果。
王安石表示,变革初期需要聘用具备才干和执行能力的人才,以确保变革得以顺利实施,而后可考虑聘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智者的做法,仁者的态度。
官员的素质评定不仅仅涉及品德,还需要考量其才能,即其对民众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有多大。
司马光却对此表示怀疑:“君子进退有度,但小人进退难料。如今小人当道,横行霸道。一旦执掌权柄,又岂能轻易削除?你何以确信他们不会扰乱治局?他们终将成为你的敌人,那时你将自食恶果。”
一语成谶,正如司马光所言。
小人得以得势,实施了王安石的变法,尽管变革的执行力颇为出色,但随之而来的是对百姓的不良影响,致使民生困苦,民不聊生。
这究竟是为何呢,以至于连王安石那位才华横溢的儿子也因之而逝去?
变法的失败
在熙宁六年至七年初这段时期,天灾人祸,大旱肆虐,民不聊生。人们相互以身殉食,女子生下依旧值得嫁给邻里,而男婴则被埋葬在草木之间。宋神宗对此深感忧虑,他下定决心推行变法不负初衷。
百姓扶老携幼,身体骨瘦如柴,死尸遍布大地,老鹰在空中盘旋,树木干枯枝叶凋零,土地因干旱而龟裂,连树皮也被吃尽,当时的场景何等惨烈!
民众的食物不足以填饱肚子,衣物也无法遮掩羞耻,一些人甚至没有鞋子,只能光着脚走路。他们扛着破旧的小包袱漂泊在外,沦为流浪乞丐的境遇。
已经深深困扰着王安石的是,他早已远离了最初的初衷,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他决定通过调整人事来弥补这一过失。
太后和太皇太后接到请求后,老党也打算借机清除王安石。
太皇太后和高太后,分别是宋神宗的祖母和母亲,均属于反对变法的保守派。
指责王安石祸乱天下,她们跑到宋神宗宫中哭诉,质疑“祖宗之法焉能变之?”结果导致王安石被罢相。
吕惠卿在王安石离职后,开始实施改革措施。
在吕惠卿的统治下,宋朝的状况变得更加艰难,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统治者。
吕惠卿却坚守政权,继续实施不当措施,尽管后来王安石再次受启用。
王雱心怀念父亲,怀抱着天下苍生的期望,渴望铲除这个罪恶之徒。
王安石引以为豪的儿子是王雱,他是一位神童,22岁便考中了进士。王安石因此向旧友吹嘘:“我的儿子读书一遍就能背下来。”那位朋友却不屑一顾,说:“哪个家庭的孩子读书读两遍呢。”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王雱的才华,他试图指责吕惠卿并列举他的罪行,以摆脱这个小人,然而却被吕惠卿出其不意地反击了。
因此,王雱因心疾早逝,年仅33岁,而王安石也因此事件被罢去官职。
王安石心头的这段经历一直是他的心结,从那时起,他变得非常心如止水,晚年还曾寄给女儿一部佛经,希望她能从中领悟更多。
除了家人和朋友的离散,还有宋神宗的态度。最初,宋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一些臣子称赞说他们“宛如心心相印”。
王安石会立即指出宋神宗的错误,即使当时他们曾一致合作,共同推行改革。
随后,宋神宗开始犹豫,导致变法计划变得更加难以继续推行,进而使王安石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
王安石主动摘下了头上的乌纱帽,打算辞去官职,隐居退隐。自此之后,他可以在辽阔的海洋中自由畅游,任凭鸟儿在高天飞翔。
宰相王安石素有贤明之名,平日里甚少乘坐马车,退隐之后则经常选择毛驴为行乘。他雇用了一位老兵,委托其牵引毛驴,随意徜徉于山水之间,领略自然之美。
王安石遇见百姓时,也会高兴地打招呼。
王安石的妻子为他做了两个袋子,一个用来装书,另一个用来装饼干,其中一半用来填饱肚子,另一半则用来喂养她的毛驴。
这是王安石晚年的模样,1086年,他辞世。
闻知此消息后,司马光感到黯然失落,他说:“光与介甫虽然所追求的方向不同,但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
司马光极力称赞王安石的文章,并反驳了那些诋毁王安石的观点。他表示:“王安石的文字之处堪称非凡。”
遵照这一立场,向朝廷呈报建议,主张对王安石给予高规格的礼遇,因而王安石被追赠为太傅。
虽然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治观点上存在差异,但他们曾经是忠诚的朋友,彼此之间保持着高尚的交往。
1086年,后司马光也去世,与苏轼同年辞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