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海里的浪,风中的云,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有一天我要跳出自己的身躯,我要摇晃天空,像一把小提琴……”
——《芒果街上的小屋》
高中之后,我总感觉时间不是在按秒走了。日子就像小区走道两旁的银杏树,突然地由青变黄,然后突然的从树梢凋落,最后突然不见了。二轮本命年末的时候,我写下这篇鞭策自己的文章,开启新的年轮。当然,如若有幸,也开心能够引起你的共思。
01
“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人生随时可以重来》
可以意识到的不足,从来都不算太晚。
对,这句话是我告诉自己的。一半是出于安慰,一半是出于勉励。我记得有人曾在知乎上问过这么一个问题:
——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有时产生嫉妒,有时产生崇拜?
回答说:
——远的崇拜,近的嫉妒。够不着的崇拜,够得着的嫉妒。有利益冲突的嫉妒,没利益冲突的崇拜。
我的视野里总会不乏有这样的一批“别人”:轻松地背起背包去了我踟蹰未决的远方;幸福地君问粥可温,君伴立黄昏;离理想越来越近;事业蓝图越绘越广……
有时候自己会有一个危险的想法:如果在XX岁的时候,我一定怎样怎样!
没错,这是我给自己惰性寻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已经不再是潜意识里的,而是明目张胆地心安理得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清晰地认识到视野里的“别人”是用勤勉换来的,没有将其归咎为运气。
鸡血是被喂出来的,激情是被刺激出来的。每次在经历一次思想洗礼之后,例如看完了一部励志的电影,读完了一本深意的书,认识了一个牛逼的人,我都会备受鼓舞,心里默默盘算着步步计划。甚至有时候万事都具备了,就只差自己这股东风,而往往,只是风吹一小会,息后久不起。所以就有了,沉寂数月的公众号,纹丝不动的电台,寥弹数次的尤克里里,数月如新的记事册,灰满静置的瑜伽垫以及积久数增的书。
想来,明知不足,而不意为之,还不如不知。
02
“不断地认识人,不断地被人认识,但是好天气是自己给自己的。”
——《一个人的好天气》
如果是对的,不要急于争执,努力坚持。
在有的人的角度里,读书的作用是:月薪。
其实也没有什么错误,我们也喜欢把一些抽象物体含有的价值附着在具体的东西上来衡量它。
我记得母亲前不久曾对我说某某人没多大学历,但是曾开过一个私立幼儿园,现在没开了,给别人教小孩子,现在在哪里月薪上万。是的,母亲在比较我的薪资。我说这有什么可以比较的。薪资比我高的人太多了。母亲说那你读大学有什么用?母亲并没有很严肃,而只是略带玩笑的口吻在说,但是说实话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依旧有点生气,我没有想到母亲也会说这样的话。要是以前,我觉得我会和母亲据理力争的。不过,好在,我的年少盛气被读过的书给一点一点地磨走了。
我说,职业是没有办法横向比较的。
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读书的作用应该是找工作的附加价值,而不应该是它的全部价值。就如同大学专业是英语一样,我也不希望为了找对口的工作而让这本可以成为优势的点变成了束缚。
每个人有自己的立足点和思维角度,在没有毁三观,颠伦理,反道德的基础上,无所谓正确与否。爱我们的人会选择从爱我们的角度来评判,我还是觉得,如果对的事情坚持的久了,爱的评判终究会变成爱的主梁。
不要试着用大声去征服,不要怀疑,不要纠结,不要问为什么有人会站在对立面,不要问疑心病为什么会传染。
03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丧钟为谁而鸣》
一个人,不只是一个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境况,就是每次假期回家,时间都会不够用。不是因为不想回来上班,觉得时间太短,而是要见的人太多。
我每次回去,只要不是过于匆匆,都会无例外的去外婆家,吃顿午饭也好,住宿一夜也好。其实和他们也谈不了多少天,不过是说说在外的趣事,家里的小事。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样就足够了。有时候,想早点回去,外婆外公都会强留不让走,希望可以再待久一点。我明白,在老人的心里,每一个下一次见面都存在风险。
再多出一点时间的时候,会去看看朋友。但是这个情况总是少之又少。好久不见,好久未见!
其实每次回家,大段的时间,都在一趟趟的车上消耗殆尽,见面不过是盏茶杯酒间。
遇放长假的时候,也想出去玩,那么大的世界,真的也想一个背囊,一个人去看看,造就后天混血的过程。但往往都会被自己所犹豫:离上次回家已经挺长时间了。
现在想来读书的时候还是好的,长长的假期,合理均匀的分配。不过貌似时间有了,口袋却是瘪的!
还真想把自己变成一颗种子,种在地里,来年春天的时候发芽,等到秋天的时候长出千千万万个自己,可以一个回家,一个看朋友,一个访世界,一个补眠……
那有想见的人,那有想见你的人,那里不止你一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