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看着朋友圈被“第五届正面文化分享会”的信息刷屏,屏幕这头心痒痒的。其中刷到一之前推荐其参加9月份广州工作坊的朋友也有参加分享会,顺口就问了她感觉如何,其回复听完大家的分享后,对正面文化充满了好奇亦更为期待两日工作坊,欣慰。虽然知道凡是参加过正面文化的,都会说好,而且作为老学员,自己一直以来的亲身参与和感受都是杠杠的,但毕竟是自己卖力推荐参加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万一人家不好这口咋整呢,所以能听到她的积极评价还是很高兴的。
近几年,参加正面文化实践业已成了自己每年的必修课,基本上每年都会安排时间去参与个两、三场活动,一来是想继续去浸染正面文化、感受正面文化、领悟正面文化,二来可以跟着启域团队学习活动带领的技巧,从而为工作服务,这样的机会真的很难得。而且,每次的实践也的确没让自己失望,次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感受。唯一的不足就是每次总觉得意犹未尽,只有两天,才刚刚进入状态就结束了。6月份,在看到有可以跟班实习一星期的机会时,当时真的是毫不犹豫就选定了时间,完全没去想到时是否会有工作冲突,毕竟这样的机会,自己神往已久。
很荣幸,最终自己获得了跟班实习6日的机会。老套都要说一句,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感谢峰sir提供的机会。如之前在“社工十年”那篇文中所写,自己的社工路能走下了,要感激众多良师益友的扶持,而以峰sir为核心的正面文化团队无疑是自己社工路上的贵人。回来家乡湖南后,其实很多信息都闭塞了,资源也匮乏许多,有时自己都会深感无力,但正面文化的各类活动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接收养分的窗。每次参加完实践活动,峰sir及其团队的分享都会让人振奋,瞬间有种充完电、打了鸡血的感觉,整装收拾心情,恢复斗志继续出发。
今次的实习,首先,真是幸运之星眷顾,活动安排得挺紧凑,6天的时间里连轴有三场活动,而且是分别针对PC(朋辈辅导员)学生、升中四学生、升中一学生三个类别,这个自己内心是很嗨的,因为学生种类多了,意味着可以观察的、可以体验的东西也就多了。以前自己参与的几次实践都是针对的领袖生,大家都很乖很投入,活动最后皆大欢喜,但自己总觉得差了点啥。而这次,在了解到学生情况多元后,就想着这次应该能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果不其然,在升中四学生的活动中看到了不少活动带领中常见的一些“难啃”情况,也看到了一些精彩。
因为是全年级的学生,里面就难免有踊跃参加活动的,也有慢慢悠参与的,还有参与度很低的,这些都是挑战,自然也是见真章的时刻。其中,在“加油猜”环节,一般的情况下,大家会顾及团体而改变自己,少数服从多数,但难免总有几个刺头,他就是不改变,甚至他想扭转局面,让多数服从少数。当时在两两、四四、八八小组内游戏时,其中一学员的“固执”已经引起自己的注意,不过当时他虽然会坚持自己的手势几轮但最终还是会妥协,而到了全部人一起游戏时,他再次“犯浑”。当全部人几乎都一致手势时,他坚持不改变,根据规则,游戏只能继续直至全部人手势一致。几轮下来,自己都感觉气氛弱微尴尬,有种一粒耗子屎搅了一锅汤的感觉,也觉得是时候要进行一些介入了,否则就玩不下去了。作为活动带领者的峰sir,当时的处理方式真的很赞。他先是鼓励了大家一番,表示只差一点点就成功,然后把大家的目光明确地引到那几个“刺头”同学身上,让大家知道是哪几个位置出了问题,从而营造一种团体的压力去让“刺头”学生就范,最后当然活动顺利完结。作为活动带领者,你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参与环境,就没法去硬性要求学生必须怎样怎样,更不能说呵斥他一顿要求改变,即便心中早已草泥马,但脸上仍旧得笑哈哈,用笑里隐藏的“刀”去破除一个个挑战。事后,峰sir分享道当时之所以坚持必须所有人都一致才结束活动,这一方面是在深化建立合约,学生来到场地参加活动,他们就有义务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如果这个环节放过了他,下个环节他不知又会搞出什么新花样。建立合约,不一定要三令五申,在活动中建立,效果可能更好。另一方面也是让参与学生明白活动场地的主导权在导师那,他们不好随意去挑衅,要跟从导师的安排、指令去行动。过瘾,get到新一招,其实自己开活动时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但总觉得处理得不是太好,这次峰sir的亲身演绎,有很大借鉴。
当面对小组或团体活动中有组员出现很明显的不当行为时,作为导师,只有2种选择,要么立马叫停不妥举止避免恶化,要么任由其行为继续影响整体。一般情况来说,以导师之名明令禁止的效果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因为导师的表现或许已在参加者意料之中,平时被斥责惯了,已见怪不怪。也有可能一些不当行为其实就是组员有意为之来试探导师的底线,当然这个试探过程是递增式的,组员会不断试探直至爆点。实习中,恰巧看到类似的情形,当时峰sir停下所有活动说了一句很柔软但倍有分量的话,“不出声,不代表没要求”,是的,对于前面组员的试探行为,导师不做声,不代表没注意到,其实是在看组员是否会自己察觉到不当行为而停止,这是在给参加者自己改变的机会。如果组员仍旧我行我素,那导师就会出手,明确活动可以让大家有选择性自由参与,但这不代表可以无要求、无下限,这是再一次建立合约。
以往开服务时当讲到重要知识点而参加者在下面叽叽喳喳说话时,自己可能会使出狮吼功震一下或嘘嘘嘘提醒安静,虽然效果也能行,短暂时间内大家能消停会儿,但维持不了多久。这次实习则见识到新的一种处理方式,以往我们在上面说,下面也在悄悄讲,当你再大声,下面也跟着大声起来,似乎成了竞技赛。而实习中,很多次在重要时刻或即将要讲重要知识点时,峰sir往往会关掉麦克风,不借助外力,用自己的原声去讲解,这时整体音量是降低了,但学生们反而更安静了,一个个竖起耳朵专心去听,生怕错过啥信息。原来反其道而行之也是可以的,同学们因为想要听到内容或者不好意思打扰旁人听课,在导师声音降低后不得不也要跟随降低声调甚至停止碎语,否则不单自己漏掉关键信息还可能影响他人听课从而被团队聚焦甚至排斥。每一个设计,都是这么有目的性、有驱动性,赞!
开展活动,规则是肯定要有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是否要框得死死的呢?在“传球”和“穿越黑洞”游戏中,会发现峰sir和阿wing在讲解游戏规则时其实只是说明了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空间都留给了参加者去思考、去发挥。我们常说要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其实这些活动同样可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只是看导师是否给予了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如果活动规则定的死死的,参加者没有思考的空间,就只能是参与活动。相反,如果规则没那么死板,参加者就可能会积极去思考其他更易完成任务的路子,新意也就是这么出来的。实习中,“传球”和“穿越黑洞”环节所呈现出来的特效方法着实让自己都惊讶了一把。创意可以无极限,就看你是否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每次去实践,大家在分享时都会对一些组员的参与度不高而心塞,峰sir则回应“什么才叫有参与?”、“谁定义了参与的标准”。是的,当组员的表现不符合工作员的期望时,我们就会把组员定义为参与度不高,其实,这样真的对吗?峰sir分享了一则故事,曾经他在带领一个三日两夜的camp时,有一个组员只是在旁边看着没有去加入任何活动中,当时有导师想去撬动下这组员,但被牧师(参加了这么多次活动都没见到真人,有机会真想去认识下哈)阻止了,任由组员自己选择是否加入。在活动最后一天的集体分享时,这一组员的分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表示这是他参加过的感觉最好的活动,原来以往的活动不管他是否不乐意都要被逼参与,而在这个camp,导师们尊重他的选择,由得他在旁观看,他没有心理负担去干这干那,相反他能安静呆在活动场地,换平时他可能早就找不同借口溜之大吉了,这个事例真是对“何为参与”的最好诠释。常说的参与度不高,其实到底是参加者没参与,还是参与程度没到工作员的期望。不加入活动或积极性不那么高,但一直都在旁观看算是没参与吗?如果真的不想参与,直接走人就是了,何必配合工作员呆在场室内煎熬,反而,这恰恰说明参加者可能不是不想参与,只是活动的内容或许没吸引到他,抑或他还在观察这个场域是否安全,是否值得去投入。每个人对活动的观感不一,参与热情也不一,有一点就着型,也有慢工出细活型,投入需要时间。工作员给予参加者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待准备好后,相应参加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参与正面文化实践这么些次,活动的流程其实大体上都是那些,只是在面对不同的参与对象或特定主题时会微调下内容,但还是原来的配方,只是稍微增加或删减些东西,最后经过导师的一番解说,你就会发现正面文化简直是万精油,套到哪都行,只是看你如何去代入,这一点在实习中算是开了眼界。正面文化就像是心法,你尝试过了、理解多了、领悟通了,放之四海皆可。如果只是理解表面意思,可能就只能见步学步。怪不得峰sir常说正面文化要靠实践、经历才能明白,否则只是学了形不明其意。于自己而言,也的确如此,去年到今年,自己在服务过程中其实会有意以正面文化的思维去设计活动,得益于有去实践去尝试,自然也就攒了些“硬骨头”,所以这次去实习的感觉和以往还是有些不同的,对一些参加者似曾相识的行为表现,自己会格外留意进而观察导师的处理方法,如此,收获感多多,也觉得一些好方法可以拿去现学现卖。
每次从湖南跑广东或香港去参加实践活动,着实自己都要好好计划一番,或请假或调休或利用假期,有时身边的朋友都不能理解为何自己山长水远、风尘仆仆去参加这类的活动,花钱又花功夫,真的值得吗?而每次自己的回答也很简单,你体验过或许就知道它的魅力。自己之所以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活动,只能说明这里面有自己追求和看重的东西。其实参与正面文化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能有机会跟一帮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关键是这帮老司机还很乐意带带你这个小白。怎样开展让购买方认可的专业服务,怎样让服务对象乐在其中又有收获,怎样让项目更具市场竞争力……这些,或许真的只有参加了,你才会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