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只要用一些噪音大的数据,再加上小一点的样本量,研究者就能得到任何想要的结果。
还有研究者是“已知结果后假设”,也就是先看数据怎么样,再改变最初的假设。换句话说先打哪,再指哪,这不就不会出错了吗?
除此之外,在科研中还存在一种“实验者效应”。如果研究者知道自己在研究启动效应,那么他们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这种效应的可能性就更大。也就是说,研究者自己的潜意识就能左右研究结果。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启动领域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再相信了呢?倒也不是。
有研究者在使用了更严格的统计方法之后发现,社会启动效应还是存在的,只是比预期的要小得多,而且也存在个体差异。比如用“节食”“瘦”“苗条”这类词启动,确实会让有些人选择更健康的食物,但这些人大多是原本就想减肥或者崇尚健康饮食的人。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启动效应并不像之前大家认为的那样是普适性的,它有限制条件。目前来看,当启动信息与个人目标相一致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启动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