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叶辛文学馆散记

叶辛文学馆散记

作者: 林建明 | 来源:发表于2023-12-14 08:02 被阅读0次

    上午九点多,去昆山花桥,这可能是我今年最后一次外出参加活动了。

    这次是一个十多天前的约定。当时我刚刚在华山医院做完体检。收到朱老师的信息时我还在犹豫不决中,但中山医院专家说的话,让我有了参加活动的时间。前几天还加了同步平台一个工作人员的微信,他问我如果作品获奖了,能不能回去参加。我告知了他自己目前的状况。他说没事,下次有的是机会。

    冬天的博园路两旁像一幅巨幅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青的绿的枯的黄的褐色的,深红浅红。形形色色,五彩斑斓。一棵树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在酷寒到来之前,展示一下自己迷人的身姿。路上流淌着的暖暖阳光,飘过来轻柔软的风。能感觉到这像是四季在此汇聚,确实是一个值得人留恋的世界。

    从博园路拐上曹安公路,再左拐,花桥镇像一只大葫芦,挂在曹安公路这根大藤蔓上。我用了不过半个小时,就赶到这是活动的第一个站点:秀水酒店。停好车,穿过马路,见到酒店门口围着一大群人,走近才发现是花桥文化促进会的几位书法家正在书写对联。路过的人纷纷驻足,或帮忙牵拽纸张,或认真挑选心仪的对联请书法家们书写。

    这一幕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似乎一下感受到久别了的浓浓年味。初中毕业后,年底那几天,都有人提着红纸到我家,要我帮忙写对联。我根据别人的嘱咐,先裁好大门后门的纸条,剩下的裁房门的,边角料写上福字寿字。老对联心里记得的不多,为此,我还特地买了历书。一晃就是几十年,我真想过去提笔写几付。但想想他们都是专家,自己实在没有站在众多目光聚焦下的勇气。

    在秀水酒店的大厅里,我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十二点多。一群人分另乘车、轻轨、和公交,去了这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站点,叶辛故乡文学馆。

    心底里一直以为叶辛是上海人,没想到叶辛出生地在花桥。我不知道的事很多,但我清楚一点,许多怪事弄明白了就发现并不怪。嘉定,青浦,松江,崇明等区以前都是苏州的地盘,往上朔源现在的大上海有几个是真正的上海人?

    叶辛故乡在花桥其实也是花桥文化促进会会长朱超群老师研究发掘出来的。前两年,他分别和镇政府,叶辛老师两方沟通、交流,终于促从了叶辛故乡文学馆的落成。2021年的9月份,我们一行首次进去参观过文学馆,那时馆外的场地,停车场还没铺毛石,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中。

    进叶辛文学馆,便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类似于吧台的背景墙上,“叶辛文学馆”几个银色大字熠熠生辉,一面长墙是以叶辛出版过的书籍并列排放的形式组成,厚重而又辉煌。它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又一个传奇,一个又一个经典,也展示出文学经典的光芒。

    我没有细数多少部书籍,说实话,老早就知道叶辛的大名,文字却是没看过多少。印象最深的电视剧《孽债》,反映知青后代的故事。至今依旧清晰记得其中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一绵长的旋律。

    叶辛的作品题材大多是描述现实生活,所以我觉得他不该仅属于花桥,他是属于中国。

    在叶辛文学馆,我见到施永培老师,他是崇明作协的副主席,上次听他透露一个消息,说是正在和崇明某镇及现任上海作协副主席的赵丽宏之间牵线搭桥,在赵老师的老家,建一座赵丽宏文学馆,并且双方达成了意向。这次他就坐在我的边上,但我没转身问他进展如何。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能有幸进入另一座文学殿堂。

    这一年花桥文化促进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仅邀请名人举办文学创作讲座就达到八次,公众号发表的有关促进会工作的诗文达两百篇(首)。还有许多人在默默无闻地作出忘我的奉献。把这样的活动放在叶辛故乡文学馆举办,尤其有意义。

    在花桥,我没听到熟悉的乡音,但能见到熟悉的身影,能看到熟悉的文字。足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叶辛文学馆散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ti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