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民的名义】火了一把,我把架子上尘封了好几年的这本书重新翻了出来。薄薄一本书陆陆续续看了好几天才看完。
明史未入坑,只在中学历史和高晓松的脱口秀里零零星星知道一点。【万历十五年】看完之后,明朝中后期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宛如画卷栩栩如生。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科普性质的畅销书,截取了万历年间的几个风云人物的生活平面图,由细微处体现大历史。
万历
本书男一,却是几个主角中着墨最少的。
万历皇帝9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万历24岁。
万历皇帝在位前十年,勤勤恳恳奋发图强,并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不错的天赋,中兴在望。后三十年“万事不理”,如此大的转变,按作者的分析,万历十五年是个转折点。
万历死于1620年,24年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明史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说法有点抹黑,不过也是万历后三十年的一个影响吧。
张居正
先皇托孤大臣,万历皇帝孩提时的老师和最信任之人。张居正任首辅的十年正是万历刚登基的前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果没有突然去世,历史朝另外的方向发展也并非不可能。
可惜,万历十年,张居正突然去世。张居正生前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死后遭到了清算。万历十五年,张居正清算的余波才算是刚刚平息。
申时行
张居正死后不久,申时行出任首辅。
不同于张居正的雷厉风行,申时行更像一个老好人,“首鼠两端”,“八面玲珑”。
申时行也很无奈。张居正被文官集团清算的下场历历在目,让他看清楚了现有体制下的文官集团的“阴”和“阳”。万历皇帝又已经成长,二十岁的皇帝精神焕发想要有一番作为。绅士行只能充当一座皇帝和大臣的桥梁。
申时行毕竟也是文官集团的一份子,无法背叛文官集团。当皇帝发现自己想做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的时候,绅士行只能周旋,打太极,两边都不得罪。
结果,两边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结果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皇帝与文官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中间的转折点,万历十五年,时任首辅是申时行。
海瑞
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章节的副标题。
海瑞是文官集团中“阳”的极致。他守古法,廉洁自律,并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的上级、同僚和下属。海瑞是当时的“网红”,有极高的民间声望。
海瑞是文官集团公认的优秀典型,文官集团却人人都害怕他。因此朝廷几次启用海瑞,都只能弄个闲职把他“供”起来。
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批评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 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海瑞于万历十五年去世。作者选用了海瑞这个角度,也许是宣告了从万历十五年这个转折点开始,文官集团理想的破灭,以及另一个极端的即将到来。
戚继光
万历十五年去世的,还有另外一个脍炙人口的人物,这就是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名将,应该也是有明一朝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
明朝重文轻武,武官的地位下降到几近历史最低。在这种形式下, 戚继光能在他能掌控范围内做到尽善尽美。他重整军备南下抗倭,北抗蒙古,“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深知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之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以尽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适当的享受。至于合法或者不合法,从他的政治的眼光看来已无关宏旨。
戚继光成也张居正,让他只需要专心于军备而不必参与政治。败也张居正,导致晚年被免与落魄。戚继光凭借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但是将星西殒之际,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李贽
李贽应该可以归入哲学家范畴。万历十五年时候,李贽应该是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剃发留须,读书,讲学,著述。
他反对儒家道德礼法,认为不能将儒家经典作为教条随便套用,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的时代是“大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他的思想也带有了民主启蒙性质。如果李贽没有被打压,李贽的思想在古老的帝国生根发芽,万一不小心成就了东方的文艺复兴呢?
李贽的名气不及书中另几位主人公,甚至在明史中只有寥寥几笔。在【万历十五年】书中,他与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并列,是不是在叹息,古老的帝国,又一次的与绝佳鼎盛机会的擦肩而过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