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的智慧

作者: 书中乌鸦不是鸟 | 来源:发表于2019-10-15 23:13 被阅读0次

    本文是《东吴同学会》第97期《‘随’的智慧》的总结与分享。

    从寺庙功德箱上“随喜功德”到“随俗”

    在寺庙的功德箱上写着“随喜功德”,是告诉我们可以随自己的心情来给一些功德钱,而请愿或者还愿的也会随自己的心情给一些。后来两位老师就说到“随”字很有研究,也就讲到了对俗的心态:矫俗,随俗,媚俗。

    矫俗,随俗,媚俗

    矫俗就是到一个地方以“博士”的心态指点一番,希望改变当地的“民俗”;随俗就是尊重当地的“民俗”,并保持自己的基本的底线;媚俗就是大加赞赏当地的习气,并觉得当地的“民俗”就是最好的。

    真的是很细思极恐,我举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大学生到一个公司,看了公司的产品和源码,觉得一线大公司的代码竟然也是如此的烂,产品也没我想的那么好,于是开始各种批评,各种吐槽;另一个人来到公司慢慢熟悉产品流程,熟悉代码,并没有说什么,对产品和代码做了了然于胸之后开始慢慢修改,因为他详细了解了产品开发的迭代过程;另一个来到这里之后觉得一线大公司的什么都是好的,产品不能被别人指出缺点,代码的规范自己也遵守,甚至忘记了自己原来觉得好的规范。生活中这样的类似的案例,随手就是,可见我们对于“入乡随俗“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随”就是因势利导,保持双赢。

    产品开发,沟通中的“随”俗

    在畅销书中有一条法则就是15%法则。写一本畅销书必须有15%的内容是能够挑战读者智商的,新奇的观点,但是有这种内容不能超过15%,一旦超过15%的内容,那这本书就是“硬核”内容比较多了,或者有挑战性的内容太少,读者也不会看的,那也不会畅销的。

    同样在产品开发中也要遵守这个法则的,不能矫俗,就是希望能够矫正用户的使用习惯,或者媚俗就是完全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来,随俗也就是知道用户喜欢什么,但也能够对于部分内容进行矫正或者更正的。

    沟通中的“随俗”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F·S·菲茨杰拉德。

    我们在和别人沟通时一定要知道对方的习性和爱好,学习方式等。最近在学习辅导。我始终认为辅导者最重要的内功心法就是能够和被辅导者站在同一高度,或者在同一立场,能够理解对方的心境,明白对方的处境,这样在沟通的时候那些沟通技巧才能让沟通事倍功半。

    还有就是不要“跳频”,少用但是,然而,多用并且,保持沟通同一频道,能让沟通更加顺畅。

    于丹教授有一次说:一个有智慧的云是能够随着与自己沟通的云的高低而自动改变自己的高度(大意是这个)。而这里的改变自己的高度就是“随”的智慧。

    “山的逻辑”和“水的逻辑”

          山的逻辑是我不变,你们是适应我;水的逻辑是我去适应你。“随者”水也。

    《第三选择》

        我们对于事物的判断颗粒度太粗了,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好即坏的。界面要友好,但是自己的原则要坚定。智商和修养就体现在对于矛盾的处理能力上。这个问题,在圈外商学院的文章中圈圈老师也讲过,受益良多。

    推荐阅读:《第三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uemctx.html